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十三经导读》课程简介

[日期:2019-07-09   来源:  作者:   ]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等,这些思想、精神渗透在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陕西师范大学《十三经导读》课程的开设,有着良好的前期教学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辞书编纂研究所刘学林、迟铎二位教授,筹集了一百多万元(其中香港爱国实业家资助一百万港元)建立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即后来列为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重大课题《十三经辞典》编纂与研究,同时启动了科研资金,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此项目的后备人才。其间聘请各学科方向的诸多教授、副教授开设先秦文学、经书导读及小学课程,刘学林教授开设了《古代风俗文化导论》,刘天泽教授、魏耕原教授传讲《诗经》,辛介夫先生讲授了《周易》,常金仓教授传讲《三礼》,迟铎教授开设《训诂学》,黄天树教授讲授《文字学》,党怀兴教授讲授《古典文献学》。十多年后,当年从事这项重大课题的党怀兴、白玉林、周淑萍老师已成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中坚,郭迎春、李孝仓等教师也已取得成绩与进步。

十多年来,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编写《十三经辞典》的同时,思考其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承的问题。党怀兴教授在文学院担任教学副院长时,20059月首先为02级高职中文本科开设了《经学概论》课程,由周淑萍、郭迎春等老师开始讲授,同年8月郭迎春老师也为全校开设了《经学概论》公选课,从此这门课程在文学院及全校常年开设。2006年起,《十三经导读》被列为全校人文系列的 公共限选课,由党怀兴、郭迎春老师共同讲授,这门课程同时也成为教学课时为36学时的全周公选课。

 

这门课程开设的几年中,学生选课踊跃。2005年起,白玉林、党怀兴老师着手进行教改,主持并完成了《十三经导读教材建设》(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周淑萍、郭迎春、李孝仓老师参加了这个课题,并编写了其中部分经典的导读。这部《十三经导读》教材已由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出版,成为《十三经导读》课程的教材。

 

07年春天,《十三经导读》在校图书馆专家导读室开设了讲座,共开设有十三讲,由党怀兴、周淑萍、郭迎春老师共同合作,分工完成了这次讲座。讲座开得比较成功,引起广泛的关注。07级研究生入学后,白玉林老师首开《论语》导读,和党怀兴、周淑萍、郭迎春老师开始共同为文学院研究生开设《十三经导读》课程。

 

过去三年的时间里,我们这支教学团队已先后为文学院乃至全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计四、五届学生开设了《十三经导读》,学生总数达2000多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相关的链接课程:白玉林副教授的《古代汉语语法》、《古汉语虚词研究》,周淑萍副教授的《先秦诸子研究》、郭迎春副教授的《古代宗教与文化》、李孝仓老师的《左传选读》。这些课程作为《十三经》的辅助课程,有了很好的补充。同时我们还承担了文学院《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青年学生了解《十三经》开设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为《十三经导读》的教学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十三经导读》课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经学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古代文化知识,诸如车服、宫寝、礼器等,将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进行链接,以期使同学们获得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学中以讲读、介绍经典中所反映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内容为重点,以老师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启发同学们去积极地思考,并将同学们的课堂讨论、课外就某一问题写作论文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课程结束时以考查《十三经》所包含的基本的经学概念、常识问题为试题的主要内容。

 

    《十三经导读》课程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十三经》集中反映的思想学说及其精神要义,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思想之渊薮,文化之滥觞,铸就多学科领域的思想基础,为他们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