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我校积极组织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推荐和申报工作,教务处、远程学院和课程组精诚合作,为课程资源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132 号),我校文学院党怀兴教授主讲的《十三经导读》和张新科教授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及化学化工学院陈亚芍教授主讲的《物理化学》3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各类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一方面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鼓励并加强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通过逐级遴选,形成国家、省、校多级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保障课程共享和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度,共有1540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其中本科教育课程1100门。我校已于2013年4月成功获批8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校将按教育部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更大力度地调动各教学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扎实做好课程培育和建设工作,从而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本科信息化教学进程,我校已启动信息化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并筹措专项经费培育信息化示范课程,以带动全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工作的推进和优化。学校希望各教学单位和全体教师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明确思路,做好信息化课程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加快我校本科信息化课程建设步伐,为培育和申报更多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课程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