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分类综合词典。它成书于战国时期, 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它是这类词典中最早的。古代希腊很早就对荷马的史诗进行研究, 在史诗原文的后面附有简单的注释, 但是却没有出现将这些训话资料汇集而成的专书古印度《长寿字库》类似我国的《尔雅》,它成书在公元二世纪, 比《尔雅》晚了几百年。
《尔雅》的收词, 除了语文性的词语外, 还有不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艺科学的词语, 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汉文帝时候, 就设置有《尔雅》博士。在经书作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典籍的时代,《尔雅》更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或者说是“五经之故训” , 或者说是“ 以释六艺之旨” , 都是强调它在读经方面的作用。其实《尔雅》的作用并不仅在于解经, 它对了解古代语言, 探讨古代社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 在今天,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生物有密切的关系,《尔雅》里面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虫》、《释鱼》、《释畜》各篇都与生物有关。如果再加上《释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各篇, 其中与农业有关的条目会更多。两两相加, 条目将超过半数。从这个意义讲,《尔雅》与古代国计民生的关系应当充分肯定。
二
早在汉代,《尔雅》就有了注本。晋朝郭璞所写的《尔雅注序》里面称“ 虽注者十徐, 然犹未详备, 并多纷谬, 有所漏略。”今天群书微引的不过键为文学、刘散、樊光、李巡、孙炎等五家, 可见有很多古注已经佚亡了。郭璞《尔雅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 又有了自己的看法, 他批评孙炎“ 字别为义” , 把联绵字拆开来讲, 又多次引用樊光的说法, 这部书成为当时注《尔雅》的权威性著作, 书一问世, 其它旧注相继散失。南朝陈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就是以郭注为底本。宋人邢禺疏《尔雅》, 也以郭注为主。
陆德明《经典释文》论及郭璞以后注《尔雅》的各家说“ 梁有沈旋, 集众家之注。陈博士施乾、国子祭酒谢娇、舍人顾野王, 并撰音。”这些著作的全貌今天已经看不见了,《经典释文》里面还略有微引。唐五代治《尔雅》的有裴瑜《尔雅注》、孙炎《尔雅义疏》, 都没有流传下来。
宋人研究《尔雅》的书, 邢禺《尔雅疏》虽然被列入《十三经注疏》, 但是总体质量不高, 前人早有论及。陆佃《尔雅新义》、郑樵《尔雅注》是这个时期比较好的著作, 值得一提。元明两代,治《尔雅》的不多, 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著录的仅有几家。
清代是我国语言文字之学全面发展的时期,《尔雅》一书备受重视。全面整理这部书的当推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彭行的《尔雅义疏》, 而研究《尔雅》某一方面可以名家的也不少。其校勘经文、郭注、邢疏的则有卢文粥的《尔雅音义考正》、彭元瑞的《尔雅石经考文提要》、阮元的《尔雅注疏校勘记》、张宗泰的《尔雅注疏本正误》、刘光黄的《尔雅注疏校勘记札记》等至于以《说文》为本, 正《尔雅》之俗字, 则有戴震的《尔雅文字考》、钱站的《尔雅古义》、江藩的《尔雅小笺》、严元照的《尔雅匡名》、王树榕的《郭氏尔雅订经》等, 其中严氏之书考论《尔雅》异文最详,王氏之书以陆德明套释文》考正郭本之旧, 也时有精义。
郭注采用不知盖阐的办法, 全书有一百四十二条标出“ 未详”或“ 未闻” 。宋代邢禺作疏, 补充解释了十条, 其余仍付胭如, 可见解释这些“ 未详”或“ 未闻” 的难度之大。翟颧有《尔雅补郭》, 专门解释这些条目补正郭注的著作则有戴荃的《尔雅郭注补正》, 潘衍桐的《尔雅正郭》。
辑录汉唐《尔雅》旧注是清人致力《雅》学的一个方面。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卷二十八至卷三十收录《尔雅》旧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的《经编》设《尔雅》一类, 收集汉唐佚亡的旧注达三十种。些外还有减庸的《尔雅汉注》、黄爽的《尔雅古义》、叶蕙心的《尔雅古注料》等。
清人喜作读书笔记, 以笔记形式来注《尔雅》的非常之多。如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洪颐煊的《读书丛录》、俞抛的《群经平义》、武亿的《经读考异》、于也的《香草校书》里面都有校读《尔雅》的文字, 而《学古堂日记》中更有多种《读尔雅日记》。
如果以《尔雅》中某一篇或某几篇作为研治对象, 则有钱站的《尔雅释地四篇注》、黄世荣的《尔雅释言集解后案》、刘师培的《尔雅虫名今释》等。至于宋翔凤的《尔雅释服》、高润生的《尔雅谷名考》、程瑶田的《释宫小记》、《释草小记》、《释虫小记》, 虽然不尽关《尔雅》, 但是对于研究《尔雅》相应篇目也大有好处。
本世纪以来, 研究《尔雅》学者辈出。发明《尔雅》体例的专书, 首推陈玉澎的《尔雅释例》。王国维的《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则是专门讨论尔雅》中动植物各篇条例的。黄侃的《尔雅略说》, 对《尔雅》一书作了系统地评价, 后出转精, 是初学和研究《尔雅》较好的参考书。黄氏不满意郝彭行的《义疏》, 曾经打算编一本新疏, 在自已的《尔雅义疏》上面写了不少批语, 朱墨灿然, 胜义纷陈, 原稿藏武汉大学图书馆, 八十年代其族侄黄悼教授将它录出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书名《尔雅音训》。
尹桐杨的《尔雅义证》, 用当时通行的学科分类将《尔雅》的十九篇分为八部, 即《释话》、《释言》、《释训》为文学之部,《释亲》为亲属之部,《释宫》为建筑之部,《释器》为理化之部,《释乐》为音乐之部,《释天》为天文之部,《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为地理之部,《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为博物之部。这是为适应当时教学需要而改编的教科书, 解释词义, 引证出处, 都通俗易懂。
周祖漠的《尔雅校笺》, 以南宋监本郭璞注本为底本, 以南宋刊十行本和其他资料校雕《尔雅》正文及郭注文字, 后出转精, 是目前可以利用的好本子。
胡元玉的《雅学考》和周祖漠的《雅学考拟目》则是收录《尔雅》及雅学书目的。
朱祖延教授在主持编完《汉语大字典》后, 就领导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诸先生从事《尔雅诂林》的编纂工作, 从拟订编写原则、组织收集资料, 到动员力量, 费心不少, 而具体指导编写, 其艰苦之情更可以想见。
三
这部《诂林》有几大优点。
首先是收罗宏富。编纂沽林之类的著作, 收录完备与否是衡量书质量的一重要标准。胡元玉和周祖漠《拟目》所著录的雅学著作, 这部《诂林》差不多都全数收录。《拟目》发表于年,取它和《沽林》的书目相较, 不难发现,《沽林》收录的书要多得多, 全书收录的著作达九十多种。
如郭璞的《尔雅图赞》,《拟目》只有严可均辑本一种,《诂林》除了严辑之外, 还收录了王漠《汉魏遗书钞》本和钱熙柞补本《指海》本。
其刊布于1936年以前的著作,《拟目》没有著录而《诂林》有所收录的有以下一些。
吴浩《尔雅义疑》, 四库全书本。
李霄《读雅笔记》, 嘉庆甲子年赐锦堂刊本。
姚正父《尔雅启蒙》, 咸丰刊本。
陶方琦《尔雅古注斜补》, 汉孽室遗书抄本。
李曾白《尔雅旧注考证》, 李滋然补刊本。
尹桐杨《尔雅义证》, 民国三(1914)衡阳学社石印本。
黄世荣《尔雅释言集解后案》, 民国四年(1915)文惠全书本。
许森《尔雅郑注稽存》, 民国二十一年石印本。
《学古堂日记》里面的《读尔雅日记》, 拟目》只收列了四家, 沽林》则在四家之外又多收了汤咸、杨赓元、王颂清三家。
清人校读群书所写的札记之类的著作《拟目》所收非常有限, 而《诂林》收录之类著作不少,特别是从研究《十三经》的著作收录更多。如
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 尔雅》, 四库全书本。
龚元价《十三经客难· 尔雅》, 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洪颐煊《读书丛录· 尔雅》, 道光元年刊本。
刘椿《群经摄管· 尔雅》, 道光戊子年敬信斋刻本。
赵履和《十三经考异摘要· 尔雅》, 咸丰十年刊本。
俞越《群经平义· 尔雅》, 同治十一年刻本。
吴修佑《十三经旧学加商· 尔雅》
汪文台《十三经书疏校勘记识语· 尔雅》, 光绪三年江西书局刊本。
万希槐《十三经证异· 尔雅》, 民国十二年湖北官书处印本。
此处, 有两种稿本是《拟目》没有收的。
冯登府《尔雅古义补》
董桂新《尔雅古注合存》
刊于1936年而《拟目》所没有收的。
朱学聘《尔雅净郭》民国二十五年(1936)印本。
汪柏年《尔雅补释》民国二十五年苏州文新影印书馆铅印。
至于年以后出版的有关《尔雅》的书籍,《沽林》收录的还有以下一些。
刘师培《尔雅虫名今释》,《刘中叔先生遗书》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上海图书馆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黄侃《尔雅音训》,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于鬯《香草校书》, 中华书局, 1984年。
择本精审是《诂林》的又一特点。当前印刷技术日趋先进, 善本孤本可以一变而为千百万身。《诂林》采用影印的办法, 只要版本选择好了, 印出来的书在书品方面就能够胜人一筹。因此在版本的选择上下了更多的功夫。
如果仅有一种本子, 在版本上没有什么选择的徐地, 只能够采用那唯一的本子。诂林》里面收录的不少是这类本子。
但是也有一些著作, 不只一种本子, 特别是一些常见书, 它的版本非常多, 那就要在选择版本方面下一番功夫了。《沽林》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
如书中首列经文和郭注用南宋蜀大字本, 没有用单经本, 因为单经无注本只有唐石经本和敦煌残卷, 唐石经本在刻石时由玄度任校官, 校字多乖师法, 唐以后又经后人改补, 更失其真,错讹不少, 不可尽信。被伯希和窃去的敦煌残卷, 编号为P3719, 仅存《释话》的“ 遴, 逢也” 到《释训》的“ 委委、他他, 美也” , 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无法采用, 所以选用了经注本。而郭璞注本可称为善本的就不少。如
南宋刊十行本, 影印人《四部丛刊》初编。
南宋监本, 故宫博物馆影印《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
宋蜀大字本,《古逸丛书》
元刊巾箱本。
元雪窗书院刊本。
明吴元恭刊仿宋本。
《诂林》在众多的本子中选用了南宋蜀大字本, 这个本子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认为是元版之祖, 黎庶昌辑《古逸丛书》则认为此版为蜀本真面, 最为可贵。选择这个本子作为经注的代表最为恰当。
此外邵晋涵《尔雅正义》不用清经解本, 而用乾隆戊申徐姚邵氏家塾本郝彭行《尔雅义疏》也不用清经解本, 而用较早刊印的咸丰三年刊本。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清经解和续清经解是常见易得之书, 但它刊刻时有讹误,《诂林》对此采用很少。除了前面举的两种外, 俞抛的《群经平义· 尔雅》, 采用的是同治十一年刊本, 严元照《尔雅匡名》, 采用广雅书局本, 都没有用续清经解本。但是冯登府的《十三经话答问· 尔雅》仅见续清经解收录, 那就不得不采用续清经解本了。
清人刘玉磨曾有尔雅疏校本》, 未见刊行, 广雅书局曾从校本里面选择有发明的条目录为《尔雅补注残本》一卷, 刊行问世。刘氏校本后来为赵捣叔所得, 又将书中的批语录出名为《尔雅校议》, 汪大均刻人《食旧堂丛书》中。两本互有不同。《诂林》将这两种本子都收录了, 所采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本子。而《尔雅补注残本》还有一种《功顺堂丛书》本, 因为它是根据广雅书局刻本来的就没有采用。
编排得当是《诂林》的又一特点。《诂林》收录雅学著作九十多种, 如前面提到的, 这九十多种著作的情况并不一样, 采用什么方式将这些著作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让读者阅读和使用的时候能够有章可循, 这是编纂沽林一类著作的一个新课题。作者在这方面独具匠心, 根据书的内容, 作了一定的分类和归类。正如“ 纂例”所说这部书以经文条目为纲, 以诸家训释为目, 分条纂义, 排比众说。“ 首列经文郭注、次邢疏、次古注辑佚、次补注、次札记、次校勘、次音释, 以类相从, 附图于末。”这是利用时需要掌握的要领。掌握了这个要领, 使用这部书就一定能够得心应手。
《诂林》全书十六开本六巨册。页数超过五千, 字数数百万, 前五册为《尔雅》正文及各家疏释, 最后一册为序跋及诸家评论, 煌煌巨制, 蔚为壮观。
近百年来, 人事变迁, 众多研究《尔雅》的著作, 在京沪等地图书馆和老的高校里面还可以见到一些外, 新建院校和一些地方图书馆很难有这些藏书。而几十年来重印古籍也没有印出几种, 给学习和使用这些著作的人带来很大的不便。朱祖延教授组织力量把它们汇集到一起,编成《诂林》, 治《尔雅》者能够有此一部, 可以免去东西搜求之苦, 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