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渊源探析

[日期:2011-06-09   来源:  作者:姜 乐   ]

     摘 要:周公以“敬德”为“天命”的根据,以“保民”为“天命”的体现,并把先王作为“以德配天”的典范。此后,儒家的“民本论”以周公“敬德保民”思想为基础,得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之法。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伟大思想家,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之重心即以人为本。本文试图通过对周公敬德保民以及儒家民本思想的分析,探索“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渊源。
  关键词:周公;敬德保民;儒家民本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关系到周王朝统治的政治纲领,一方面是亲亲尊尊,通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血统亲情维护周王朝上层的团结,以便使周奴隶主的统治“永世不替”;另一方面,对民众要慎用刑罚,以免引起民众暴乱,其目的是通过“保民”来保“天命”,长久的维护其王权的统治。而周公的敬德保民又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成为当今“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理论之基。我们应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一、周公敬德保民思想及其对儒家的影响
  周公(?-约前1095)姓姬,周文王第三子,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封地,故称周公。作为周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不仅在周朝灭商、稳固周朝的统治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对此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
  周取代了商王朝的统治以后,周公总结了夏商以来统治人民的经验,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周礼。据《尚书》保存的资料,其中“敬德”“保民”是周公的基本思想。周公一方面继承了过去的天命的思想,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另一方面,西周统治者看到劳动人民武装反抗的结果,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所以周公说:“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这些思想都说明由于人民的反抗,阶级斗争对统治阶级的教训,使奴隶主贵族宣扬天命统治人民的时候,也被迫不得不考虑人民的愿望。既然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所以,敬德保民这种思想的提出,对当时的统治者是相当有利的,使他们深刻认识到 “小民难保”,对“民”的作用不能不有所警惕。这就进一步把天意和民心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意就是民意的集中体现,给“天命”赋予实际的内容。统治者要保持“天命”,就必须注意“保民”,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助。
  周公的敬天保民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首先,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天命在逻辑上是可知的,这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周公主张既要敬从天命,又不能盲目的依赖天命,甚至明确的提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其次,敬天保民的思想核心是保民,这标志着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力量已经有所认识。在敬天保民的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初期实行,实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奠定了周代初期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周公的形象非常符合儒家道德的理想人格,因而他本人变成了中国儒学的先驱者。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行”、“勤政尚贤”等政治思想,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春秋时代礼坏乐崩,王室衰微,社会关系发生了激烈的变动,这对孔子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孔子向往“郁郁乎文哉”的“周公之治”,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便是周公的事业,孔子对周公极为敬仰。孔子曾说: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达孝矣乎!”(《礼记•中庸》)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其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于孔子的推崇,周公成为后来儒家学者最为尊崇的古圣人之一,有时与孔子合称为“周孔”。孟子也常提到周公,曾把他与大禹、孔子相提并论;而在荀子看来,周公的所作所为更是“非圣人莫之能为”,周公的行为乃是“大儒之效”。
  周公的思想言论,基本集中在《尚书》的《大诰》《康诰》《酒诰》《多士》《多方》诸篇中,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荀子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孟子讲:“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西周时期的“保民”思想的逻辑发展,这时的民本思想已经进入理论概括阶段。所以传统儒家认为,中国文化特质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周公的创造,他们把周公所谈的“德”与“道德”等同,认为先儒们的道德说教亦来源于此。自然,孔、孟等早期儒家崇敬周公,对他的思想材料有所吸纳,有所改造,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内涵实有不小差异,周公的“德”与孔子的“仁”便有不同。不过,传统儒家的看法却由来已久、影响之深,在人们心中,周公乃是有德之圣哲典范。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民本思想是以敬德保民为基础,对敬德保民的继承与发展,以至其最终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处于非凡的地位。
  自孔子创立了儒学之后,用“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取代了“神”的地位,修正了国家管理的目标,进一步发展了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的思想。不只要保民,还要惠民、富民、安民。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强调“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警告君主应该居安思危,孔子主张“德政”,反对“刑政”。刑政是残民、虐民之政。孔子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实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政,才是安民之政。
  孟子也把天下得失的根原归结于民心的向背,他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孟子企图通过实施“仁政”来实现他的保民、仁民、养民的管理目标。孟子管理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更加贵民,他指出,“民贵君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因而也就把管理的目标放在贵民上。孟子要求执政者推行爱民、养民之政策,这样才能达到爱民、养民的管理目标。从而深刻的阐明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民为邦本的思想。
  在荀子的“性伪合而治”的管理模式中,其管理目标是“求治去乱”,进而实现王道之治。“求治去乱”是为了民,实行王道之治也是为了民。为达到求治去乱的目的,必须要“平政爱民”、“隆礼治士”、“尚贤使能”。荀子认为这三者是管理者的三个“大节”,“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矣”,三者中“平政爱民”是根本。
  三、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儒家民本思想发展至今,已有了很大改观。现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也不失为对于儒家思想的提炼,而其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是不可或缺。
  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和归宿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人,即为了人的生存发展,为了人的幸福美好,为了人的近期的和久远的要求。这里所说的“人”,决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也不是某个团体或某个阶层的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眼前的和长远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物质的精神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美好,政治生活越来越生动活泼,人们的心情越来越舒畅,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继承和发展“民本位”思想的基础上,树立新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主张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安排都应该贯彻和坚持“民本位”的思想,其价值观念的体现就是要尊重人民的尊严, 要求统治者要尊重民意,进而可以引申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依靠民力。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行各业人民不断奋进的生机和活力。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构建社会和谐的源泉澎湃涌流,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构建和谐社会要关心民生。为政者的一切作为,都应当考虑到所统治民众,凡事均应以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们国家的目标。要切实保持经济发展,并在发展中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使其生活质量得到不断优化和提高,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享用者。
  总之,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古代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意蕴深远,不管是周公强调的“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还是后来儒家的民本论思想,这些思想开启了中国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基本政治路线。可以说周公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真正奠基人。重新审视中国古时之思想中所包含的和谐思想,积极发掘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周公的敬德保民到儒家的民本思想,这对于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既伟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在借鉴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我们的行动时时处处体现以民为本,就一定能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3]刘文英.中国哲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玉梅.孔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转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3).
  [5]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1

 

 

 

 

 

 

 录入:29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