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大型公益文化讲座“长安讲坛”旨在整合利用陕西优势社科资源,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3月2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开辟周末时间在该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2015年首讲,主办方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党怀兴教授为来自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文物保护专修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以及文博业界人士、普通市民200余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周易》导读课。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处处长杨瑾主持讲座。
党怀兴教授研究易学多年,此次《周易》导读课上他生动幽默地讲授方式将在场听众领入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导读分四个层次,首先介绍《周易》的基本概况,包括《周易》的性质、题解、成书和编撰及构成。《周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传统文化经典“五经”之首。它经历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周文王、孔子等历代哲人不断传承、完善,最终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影响深远广大;在介绍《周易》概况的基础上,党怀兴进一步解析作为一部占筮之书,它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包括辩证主义思想在内的许多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并与现代自然科学领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契合;为方便普通公众研究《周易》,他推荐大家阅读和学习一些易学参考文献,其中如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通义》,金景芳、吕绍纲的《周易全解》等是必读之书,并对各个参考文献的学术侧重点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党怀兴对研究《周易》与其发源地陕西《周易》文化提出几点议,他认为利用传统优势文化资源发掘陕西《周易》文化,努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易学研究新领域,并且对陕西地区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建设性。
此次“长安讲坛”《周易》导读课受到听众普遍欢迎。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各界人士均对中国古典文化《周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同党怀兴进行广泛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是支持陕西省社科联和陕历博等有关方面一如既往办好“长安讲坛”系列公益文化讲座的最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