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丑年安阳,文化古都再放光彩。第二十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传统文化促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于二○○九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日于安阳市中原宾馆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由安阳市社科联、安阳周易研究会承办,由传统文化促科技创新国际联合会联办,由新加坡易学会、印尼易经美化大自然基金会、马来西亚易经学会、泰国弘易学会、美国国际易经学会、韩国易经哲学研究所、国际易经学会台湾总会、中国台湾云林县明山园易经学会、台湾中华乾坤国宝易理学会、香港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澳门全球华人联合会易经研究院、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等13个国内外学术组织协办。
本届大会得到了河南省和安阳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原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河南省中原圣贤研究会会长张放涛先生,原河南省旅游局调研员方洪莲女士,中共安阳市委副书记、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组委会名誉主任李卫民先生,安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组委会名誉主任李发军先生,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大会组委会主任郑俊峰先生,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王卫先生,原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阳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杨学法先生,原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阳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杨六生先生,原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安阳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杨文周先生,原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安阳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晓廷先生,以及安阳市委、市政府有关局委的领导出席了会议。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王忠禹先生向大会发来贺电,国际易学联合会丘亮辉秘书长等十数个国内外易学学术组织与著名学者向大会发来了贺信与贺电。
本届大会为于安阳召开的第二十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本届大会承前启后,市委、市政府通过对大会组委会的机构与成员调整,把大会承办单位调整为安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与安阳市周易研究会,从而使安阳的易学研究机构在组织关系上理顺与完善。虽然本届大会的筹备时间短,任务重,但由于组织得力,经过大会组委会的认真组织和安阳周易研究会的精心筹备,在与会学者共同努力下,第二十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取得了一定数量的学术成果。
本届大会与会学者二百三十余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等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多数是各学术团体集体组团参加。本届大会以全体大会与分成易理组、术数组、风水组、中天易组等四个分组讨论的形式交叉举行,使与会学者比较有充分时间进行学术交流。本届大会共收到论文一百余篇,收入大会论文集八十九篇,其中易理类三十三篇,术数类五十四篇,其它二篇,编辑成论文集并正式出版,华人国际新闻出版集团易文化出版社社长吉祥先生资助了本届论文集的出版。下面,我代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学术委员会对本届大会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总结。本总结主要根据为大会论文集(我因此提前两天到达安阳,以阅读论文集),以国内外易学学术水平为参照,对大会的学术成果进行。本总结如果存在某些问题、不当或错误,则由我个人负责。
各位学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被推为源头活水、群经之首。中国文化史表明,《易》经为提高中华民族理论思维能力与民族自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的理论思维及社会生活。对于当代中国,经济腾飞更需要软实力作为保障,软实力之提升,是中国现代化进路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显然,在软实力的基础性上,只能产生于文化积淀的历史过程。所以,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理应成为提高软实力之元典,通过挖掘其思想理性而为当代文化所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软实力”的本质性有深刻论述,他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前列,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思维,而思想能力之提高,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到现在还没有其它方法。所以,作为中华民族思想能力之提高,以站在世界前列,只有学习被推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认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应当加强自觉运用《易》经思想原理。这些原理包括,太极思维方法,天人统一理论,保合太和思想;《易》经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启迪中华民族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的哲学智慧,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阐扬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培养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以其豪迈气概与开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吴铁铸教授认为,关于《易》经的用途,虽然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究其本质,《易》之用有五:为万世开太平、为万民开物成物、为万事通情理、为万象通大化、为万物扬神道;所以,应当以《易》之普遍性真理去研究万事万物的特殊性,《易》实为贯穿万学之论。安阳周易研究会秦文学会长认为,《易》经已经从东方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转而被西方自然科学界的有识之士所认识,说明各自按照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传统的东西方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走向融和,《周易》文化对中国、对世界、对过去甚至将来,不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关系到《易》经的性质,安阳周易研究会陈凯东先生从八卦与卜筮产生的时代、八卦与卜筮的性质、《易》经的地位与作用、孔子与《易》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证明《易》并非卜筮,而卜筮亦并非《易》经。《易》之本源是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及规律之写照,是人类对宇宙万物之认识;孔子的《易传》使《易》上升为哲学,使《易》经的本质得到了升华,使《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众所周知,影响现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重要方面是科学,科学成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因此,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易》经所产生的“科学易”,是当代《易》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易》经的科学思想进行挖掘,期望能够以《易》经的思想推动人类科学之进步。学术史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科学及其科学原理,始终是现代学术的重大问题,上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无科学论”是学术界的主流思想。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以其毕生精力写成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其用西方的科学思想方法证明了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走在了世界前面,“中国无科学论”才偃旗息鼓。但是,虽然李约瑟肯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却对《易》经作了根本否定,显然,科学史界经常涉及到的“李约瑟问题”,显然不包括李约瑟对《易》经的否定问题。所以,对于易学界而言,应当以“李约瑟易学问题”为反思参照系,以推进“科学易”研究。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认为,《周易》与西方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其从自然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观、哲学概念等五个方面对《周易》与西方科学之不同进行了论述,认为西方科学尽管高深,但存在着不少违反自然规律的东西,长期发展下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不利;西方科学正处于大转折时期,虽然《周易》与科学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不是对立的、排斥的,按照《易》经对待统一、和实生物的理论观念,两者应当是互补关系,应互相取长补短。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杨力教授以“比较科学”为学术理路,在对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进行比较后,以《易》经象数原理提出了“象数科学”的概念,认为“象数科学”是在观象、全息、预感、预测等状态下的科学探索,其对象是动态的、整体的、活动的、随机的、非线性的,是主客一元一体的,因此,她认为象数科学赋予了中医的科学性,为中医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赵定理研究员通过对简帛文献之比较,认为不但应当走出被汉宋后儒异化的理论误区,还应走出以西方哲学和科学为座标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误区,尤其要走出西方第一哲学带来的思想误区,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理解《易》及黄老哲学的思想,重新认识中国的科学系统,尤其是生命科学原理,内求法是现代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应当遵偱的方法。地震出版社商宏宽编审认为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但失去道德的指导,则可能成为邪恶的工具;所以,社会之进步,科学之发展,都必须在道德的统帅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应当为广大民众造福,这就是《易》进德修业、德业双修之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