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课程组老师参加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会

[日期:2010-12-30   来源:  作者:马乾   ]

20101229晚,文学院 2010年学术报告月”之中国古典文献学专场学术报告在文学院多媒体C教室举行。文献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博士分别作了有关自己科研项目和课题的报告,与师生们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来自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宗教学等专业3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了这场报告。报告由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主任周淑萍教授主持。

这次学术报告分博士研究生报告和教师报告两个部分。在博士研究生报告环节,首先由陶生魁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说文古本考〉的〈说文〉版本研究价值》的报告,他分别从选题的缘由、沈涛及其《说文古本考》简介、主要研究资料来源以及《说文古本考》的文献学价值,特别是校勘学价值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其论文的研究情况,他认为《说文古本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说文》的最初面貌,为我们研究《说文》提供丰富的材料。接着王娅维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的报告,她首先对其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阐释学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详细阐述了自己论文的研究思路和需要关注的主题和问题,即王弼、朱熹《周易》注释的特色等,最后描述了其论文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等。

在教师学术报告环节,文献学教研室的教师分别作了精彩的讲演。

郭迎春老师的《长安(关中)寺庙与古代宗教》从长安(关中)寺庙出发,对汉唐中国古代宗教的总体状况作了描述。老师认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都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而中国本土宗教则与外来宗教相互交融,这使得中国古代宗教非常复杂,同时她指出,当前缺乏对中国古代宗教总体状况进行全面描述的著作,需要从田野调查、地方志、民间讲唱文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等。老师还就这一课题的研究难点和困难作了介绍。

接着何如月老师以蔡邕碑为例,作了《汉碑的经典化进程及其影响》的报告。老师首先介绍了蔡邕碑文的内在价值,接着描述了蔡邕碑经典化的过程,老师认为文论家、文学家、文选家后世文士等从不同角度促进了蔡邕碑文的经典化,最后,老师强调韩愈古文运动虽然重新确立了碑文的典范,但仍旧继承了汉碑,特别是蔡邕碑文的精华。

李孝仓老师则作了题为《汉代经学与〈说文〉析形释义》的演讲。老师提出汉代经学与阴阳五行学紧密相关,而《说文解字》首要目的是解经,《说文》以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探求文字本义,受到汉代经学主张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接着老师分别从“阴阳五行”名义与《说文》析形释义以及“阴阳五行”与“五星”、“五色”、“五数”、“五味”等内容的释义等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蒋鹏举老师介绍了其《吕柟讲学与明代关学的振兴》的研究内容。老师首先介绍了吕柟其人以及当前学界关于关学及其学风的研究状况,其次重点阐述了吕柟讲学对明代关学的振兴的重要作用。老师认为吕柟在讲学中,其学术宗旨逐渐明确,特别重要的是他通过实践,把其学术理念落实到学风、民风的改良中,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关学在沉寂五百年后开始中兴,并化育了明清之际实学的兴起。

周淑萍老师从孟学史的角度作了《汉初文献与孟子在汉初的影响》的报告。老师首先对孟学思想在汉初空断的传统观点进行了质疑,并从汉初文献以及仁义思想在汉初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辩驳,最后周老师提出了前81年的盐铁会议实际上是孟学思想的一次大爆发的观点。

最后党怀兴老师作了题为《谈〈周易〉词语注释的几个原则》的报告。老师在报告中提出了在《周易》词语注释中要注意的四个原则,即准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意使用“小学”文献释义、运用假借当谨慎以及参证出土文献资料等。老师只有这四个原则才能尽可能揭示经典文献的本真意义,尽可能做到“达诂”。

报告过程中,聆听报告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分别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向报告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提供了良好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党怀兴老师作了总体点评。老师希望教师和学生们一定要做好专题研究,特别是专书的深入研究,题目要小,挖掘要深;要提倡新材料新方法的结合,但一定要理解新理论的精神和核心,并注意使用过程中度的把握,切忌生吞活剥;要全面把握学术界关于自己所选课题的研究状况,认真分析,准确地为自己的研究定位。

整场报告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气氛热烈,融洽和谐,大家希望今后多举办这样的学术活动。

 

 

 

 

 

 

 

 

 

 录入:2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