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十三经导读》是大学通识课程中的人文系列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
“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都包括在“十三经”。“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这些思想、精神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思想也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们在发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要做到这点, 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十三经导读》课程的设立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出发点,为今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扎实基础。
本课程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十三经”集中反映的思想学说及其精神要义,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思想之渊薮,文化之滥觞,铸就多学科领域的思想基础,为他们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儒家经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十三经”是儒家经学的原典,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经学历史贯穿了整个传统社会,形成传统社会最主要的学术历史。因此,借助《十三经导读》课程可以对中国古代主要的学术观念、学术思想以及所产生的学术影响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儒家文化内涵的认识,加深对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理解。
《十三经导读》课旨在向青年学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自觉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文献,围绕这些文献,历代形成大量的研究文献,涉及到历史、政治、哲学、语言、文字等诸多学科的内容。阅读这些经典文献,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文献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这些经典中蕴涵着许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多关于理想抱负、安邦治国、节操气节、修身养性等哲理,只要坚持阅读经典,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就会逐渐成为知书达礼,积极向上,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优秀大学生。正如著名学者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先生所说:“我希望在幼小的生命成长的时候,就能够对于我们中国美好的文化传统,有一点点的感受,将来不管他是念经济、念商贸、念理工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有一个文化的根源,这对于他做人处事都会有相当的好处。”
本课程的教学以“十三经”原典的解读为基础,结合历代经学研究的成果,重点阐述所包含的经学内涵以及不同时代的经学实践,了解儒家经典的基本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沿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课程组的大部分教师承担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重大辞书编纂课题《十三经辞典》与《十三经词语索引》。二十多年来,他们苦心研读“十三经”,完成了《十三经辞典》与《十三经词语索引》的编纂任务。与此同时,本课程组的教师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思考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便是本课程设立的缘起。
2005年9月,在党怀兴教授的倡导下,陕西师范大学2002级高职中文本科开设了《经学概论》课程,由党怀兴、周淑萍、郭迎春等老师开始讲授。同年9月,郭迎春老师也为全校开设了《经学概论》公选课。自2006年起,《十三经导读》被列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系列的公共限定选修课,全年在两个校区同时开班授课,由党怀兴、周淑萍、郭迎春老师共同讲授。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决定将《十三经导读》课程列为全院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由党怀兴、迟铎、白玉林、周淑萍、郭迎春、李孝仓等老师合作讲授,初步形成了《十三经导读》的教学团队。在最初的这些教学实践当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典,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因而《十三经导读》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在本课程开设的几年中,学生选课踊跃,选课人数较多。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2007年春天,我们在学校图书馆专家导引室开设了《十三经导读》专门讲座,前后共开设了十三讲,由党怀兴、周淑萍、郭迎春老师共同合作,分工完成了这次讲座。这个讲座开得比较成功,引起广泛的关注。
2009年,本课程列入西北工业大学公共选修课计划中,供全校学生选读,几年的实践表明,该课程受到理工科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针对性,我们还着手课程教材的建设。自2005年起,党怀兴、白玉林老师着手进行教改,主持并完成了《十三经导读》教材建设(校级)教学研究课题,迟铎、周淑萍、郭迎春等教师参加了这个课题,并编写了其中部分经典的《导读》。这部《十三经导读》教材是课题组编写《十三经辞典》成果的浓缩,反映了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课程组成员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于教材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着手对教材进行修订。2012年,新修订的《十三经导读》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课程建设规划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这支教学团队已先后为陕西师范大学全校本科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研究生开设了《十三经导读》,学生总数达3500多人。与此同时,为了更好进行课程建设,我们还开设了相关的链接课程,比如周淑萍教授的《四书导读》、《中国思想史》、郭迎春副教授的《古代宗教与文化》、李孝仓老师的《左传选读》、白玉林副教授的《古代汉语语法》、《古汉语虚词研究》,这些课程为学生学习“十三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我们还承担了文学院《中国文化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青年学生了解“十三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念,我们在2+2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强调阅读古今中外文化经典,奠定扎实的进一步学习专业的基础。《十三经导读》课被列为学校面向本科生的人文系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的重要课程,已列为学校精品课程重点予以建设,并获得陕西省精品课程称号,2010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十三经导读》包括经学发展的历史,经书的构成以及十三部儒家经典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等。我们为此制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就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作了具体阐述。总计划学时为54学时,授课时对于重要的经典重点讲授(详见后附教学大纲)。
青年学生对于“十三经”是比较陌生的,常常不看、不读,甚至连什么是“十三经”、“四书”、“五经”都不知道。因此,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经典导读课,我们确立“十三经”中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论语》、《孟子》为重点导读经典。本课的难点是:有些经典如《尚书》、《周易》、《仪礼》、《公羊传》、《榖梁传》等著作,因历史久远,或词语晦涩难懂,或古今制度差异较大,而难以述说,对这些难点问题,我们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经典原文介绍给学生,并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图片、图表、音像视频等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慢慢地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甚至背诵其中一些篇章,只有认真读过, 才能谈得上拿来运用,才能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素养。此外,我们计划选编一部简编的“十三经”选篇读本,作为导读的原典文本教材,附以简注和相关练习题,方便学生对经典的基本了解和解读。
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与教师的讨论,我们建立了一个《十三经导读》课程的教学网站(http://ssjdd.snnu.edu.cn),为学生自主学习“十三经”文献打造一个网络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展示在网络中,并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在线学习讨论、在线解疑、在线解答经学基础知识、在线经典导引等教与学的活动,同时利用网络考核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效果。截止2013年9月,该网站的点击率已经达到552504人次。
教学方法
《十三经导读》以导读经书为中心,在教学中以讲读、介绍经典中所反映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内容为重点,以老师讲解、附之以学生讨论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同学积极地思考。同时,自本课程开设以来,我们也不断探索、更新教学的方法,特别是结合新的技术条件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
(1)逐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的在于将“十三经”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传递给同学,老师在对文本从字词句上进行解读的同时,阐述儒家的主张及思想。对于经学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古代文化知识,诸如车服、宫寝、礼器等疑难问题,运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进行链接,以期使同学们获得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2)注意互动教学。在讲解有关经典的问题时,比如讲到《周易》占筮问题,教师要推演六十四卦,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需要学生每人准备50根道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推演,认识成卦的过程,从而对《周易》占筮体系与符号来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3)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诵读中欣赏理解经典意义。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古典诗文吟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利用学生社团“清吟社”,组织学生“读经会”,在吟读过程中体味经典、理解经典。
(4)利用西安的地理优势,组织部分学生到陕西碑林博物馆参观,观摩存世的文化珍品唐“开成石经”,感受古代文化,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总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便于理解掌握经典的资料和机会,全方位解读经典,尽可能让学生较快理解经典,或者在课后借助网络资料自主学习和理解相关难点、重点问题。
考核方式与标准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文献,而《十三经导读》课程则是以导读儒家这些经学基本文献为中心。因此,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实现学生对儒家经学的形成历史、内容构成、基本学术主张的初步了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对经学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对各种经学问题能积极地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借此深入了解儒家经学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与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课程教学的目标,在课程考核上,我们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结合课堂教学的进程,在每一讲之后,通过“练习题”与“思考题”形式,促使学生对相应的学习内容加以检验、巩固、提高,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为了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与成效,在课程考核当中,我们采取作业——课程小论文(篇幅不少于3000字)的形式来实现这种考察、评分,并以30%的比例将之纳入学生课程总成绩之中。
第二,基于本课程主要以引导学生了解经学的基本常识的目标,在课程结束时,主要采取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十三经”基本内容的掌握以及重点篇目的阅读理解等,通过随堂考试答卷来完成,期末答卷占该课程总成绩70%。
教材与参考资料
主导教材:
党怀兴、白玉林主编.十三经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辅助教材: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8).
夏传才.十三经讲座.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10).
参考资料:
1.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
2.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1).
3.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1).
4.蒋伯潜 朱剑芒.经学纂要 经学提要.长沙:岳麓书社,1990(1).
5.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
6.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
7.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
8.章行等.中国经典宝库——十三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