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属性:人文系列公共课
学 时:3学时/周 总51学时
学 分:3学分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性质
“十三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部经典的合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都包括在“十三经”。“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广博,涉及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德操的修身境界等,这些思想、精神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思想也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我们在发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要做到这点, 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十三经导读》作为本科生公共限选课, 供大学各个专业本科生选修,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儒家十三部经典集中反映的思想学说及其精神要义,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今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扎实基础,也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教学目的
博大而精深的“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经典,是代表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经典,影响极大,它蕴含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方面:典章制度、政治形态、社会组织、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观念、宗教信仰、学术主张、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心理等等,从而创造了“文、史、哲”不可分割的学术思想及历史文化。《十三经导读》课程的开设,就是通过对十三部经典的讲解,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思想之渊薮,文化之滥觞,从而铸就从事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思想基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拓展历史文化知识视野,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进而激发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德才兼备之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六经、七经、九经和十二经、十三经的形成;了解原典、传注、经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重点介绍十三经原典之内容,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周易》深邃的哲学思想,《尚书》所记载的久远的上古历史,《诗经》所传诵的优美的文学乐章,《三礼》所透露的远大政治理想、构建的理性社会法度和伦理纲常,
《春秋三传》所记载的包含是非评判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论语》、《孟子》所彰显的孔孟思想,《孝经》所包含的孝道以及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尔雅》对经典阅读的意义等。
具体章节、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讲 《导论》 1学时
第二讲
《周易》导读 5学时
第三讲
《尚书》导读 3学时
第四讲
《诗经》导读 6学时
第五讲
《春秋》经传导读 9学时
第六讲
《仪礼》、《周礼》、《礼记》导读 9学时
第七讲 《论语》导读 6学时
第八讲 《孟子》导读
6学时
第九讲 《孝经》导读 3学时
第十讲 《尔雅》导读 3学时
四、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五、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主导教材:
党怀兴、白玉林 主编.《十三经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7).
辅助教材: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8).
夏传才.十三经讲座.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10).
教学参考资料:
1.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
2.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1).
3.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1).
4.蒋伯潜 朱剑芒.经学纂要经学提要.长沙:岳麓书社,1990(1).
5.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
6.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
7.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
8.章行等.中国经典宝库——十三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
七、教学基本要求及内容
第一讲 《导论》 1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涉及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明确理解“经学”的概念,了解“经、传、学”之间的区别。
2.教学具体内容
了解经学的发生与演变,对经学名义、经学文献诸如六经、五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构成,“经、传、学”之间的区别,经学流派等基本知识,把握学习儒家经典的意义。
第二讲 《周易》导读 5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全部课程的基础与核心,要求理解和掌握作为群经之首《周易》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观念,了解其产生(成书)的时代。导读一些重点篇目,使学生能够掌握《周易》所具有的哲学精神,建立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2.教学具体内容
了解《周易》一书的性质,把握《周易》由最初的占卜书如何上升为哲学书的历程,理解所以称为经书之首的原因;了解《周易》的成书和编撰过程,对八卦说、文王重卦说、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有所了解;了解《周易》名义;了解《周易》的构成,即《经》与《传》、八卦与六十四卦、孔子与十翼的关系;了解《周易》的占筮理论以及《周易》与后世易图,如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的关系;重点理解《周易》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三讲
《尚书》导读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课程的难点,不仅因为《尚书》文本阅读艰难,而且因为《尚书》在经学上所遇到的问题较多。要求理解和掌握《尚书》流传当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今古文之争等,进而对其经学、史学以及儒家“经史关系”问题有所把握。
2.教学具体内容
了解《尚书》的名义、性质及当代意义;对于《尚书》的流传当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孔子与《尚书》、《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古文异同等有所了解;了解《尚书》在流传当中的辨伪问题;了解《尚书》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宗教、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讲
《诗经》导读 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这门课程的重点。《诗经》作为重要的经学典籍,不仅反映了儒家经学的基本主张,而且反映了“诗教”的基本内涵。因此,在本讲的教学当中,应该充分展示《诗经》在经学史上的经学内涵。
2.教学具体内容
对于《诗经》一书的基本问题,诸如名称、性质、构成、时代、地域、作者、收集、整编、应用、流传、六诗、六义有所了解;把握《诗经》的思想内容,诸如农事诗、征役诗、婚恋诗、怨刺诗、史诗、祭歌等;了解《诗经》的艺术成就(文学价值)、政治、历史、文化多重价值以及影响;了解《诗经》古今中外的研究历史。
第五讲
《春秋》经传导读 9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这门课程的重点,涉及《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四部经典。作为经学的一个门类,所涉及的问题在整个经学中最为纷纭。虽然“三传”都是“春秋”经学的传承,但“三传”之间的经学主张却大不相同。因此,如何确立《春秋》的经学精神,把握“三传”的经学主张,沟通“三传”与《春秋》经学的关系,是在讲授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2.教学具体内容
理解《春秋》一书的名义,从经学角度了解六艺与六经、孔子与《春秋》、《春秋》与“三传”的关系,明白“三传”之间的经学异同;了解《左传》学的发展源流,把握《左传》经学的发展;理解《左传》的传解形式与“春秋笔法”;从历史、经学、文学、语言、文化等方面理解《左传》的文献价值;了解《公羊传》学源流,把握《公羊传》经学的内涵;把握《公羊传》、《榖梁传》的今文学特征;从经学、学术史、哲学、政治、文化等角度理解《公羊传》、《榖梁传》的文献价值。
第六讲
《仪礼》、《周礼》、《礼记》导读 9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涉及《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三礼”之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儒家“礼”的观念与主张。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儒家之“礼”的内涵、构成、作用、影响的介绍,借以彰显“三礼”的经学价值。
2.教学具体内容
了解“三礼”的基本构成;对于《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仪礼》书名的变迁及其结构有所了解;把握《仪礼》的内容及特点,重点介绍“冠”、“婚”、“丧”、“祭”等经典章节所记录的礼制内涵;了解历代《仪礼》研究概況;了解《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结构;把握《周礼》基本内容及思想,重点介绍诸如六官制度、经济制度、政权模式、行政体制等;了解《周礼》研究简史与著述;了解《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入经;了解《礼记》的篇章结构与分类;把握《礼记》的政治主张、人生哲学、教育理论等思想内容。
第七讲 《论语》导读 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语》这部反映孔子思想的文献,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理解经学发展当中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孔子的主张与其他经学文献相沟通。
2.教学具体内容
介绍《论语》相关的版本及古代注本、《论语》所经历的原始儒学、西汉经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简史;重点介绍《论语》所反映的孔子“仁学”的各种主张,孔子“仁学”的两重性;了解孔子在认识论,伦理学,文化观上所体现的辩证思想。
第八讲
《孟子》导读 6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一书,作为经学文献既反映了孔子之后儒家经学主张的重要发展,也是孟子本人在经学主张上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当中,从《孟子》入经、《孟子》的思想内涵、《孟子》的影响等方面来揭示这部经典的价值。
2.教学具体内容
通过孟子其人与《孟子》文献的介绍,了解《孟子》升经的历程;透过《孟子》一书所体现的天道、人道、治道思想,了解孟子的天道观、人性论、政治理想、五伦、教育学说等核心内容,借以明白《孟子》作为经学著述的价值;了解赵岐《孟子注》、朱熹《孟子集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孟子正义》等古代注本在经学上的价值。
第九讲
《孝经》导读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孝经》一书是“十三经”中篇幅最小的,主要展现的是儒家的“孝道”主张,这种主张是儒家思想学说的基础。在教学当中,应重点阐发“孝道”的经学内涵以及影响。
2.教学具体内容
了解《孝经》在历史上曾经取得的官学地位及其表现;了解《孝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文献版本;重点了解《孝经》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诸如如何行孝(个体与群体)、以孝治天下、家庭伦理之孝行、孝道理论的发展等;了解《孝经》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
第十讲
《尔雅》导读 3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本讲是《十三经导读》这门课程的组成部分。《尔雅》这部书,在文献性质上来说是一部“工具书”。之所以能够进入经学文献的行列,源于其在解读经学文献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就此特点加以申明。
2.教学具体内容
《尔雅》作为比较特殊的一部经书,应在了解其名义、作者、成书年代的基础上明白其所以入经的原因,借以明白其作为经书的理据;重点了解《尔雅》的内容与性质;了解《尔雅》的权威注本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