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论语注疏》卷十·乡党第十

[日期:2009-03-06   来源:  作者:   ]
●卷十·乡党第十
    [疏]正义曰:此篇唯记孔子在鲁国乡党中言行,故分之以次前篇也。此篇虽
曰一章,其间事义亦以类相从,今各依文解之。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王曰:“恂恂,温恭之貌。”)其
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郑曰:“便便,辩也。虽辩而谨敬。”)朝,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孔曰:“侃侃,和乐之貌。”)与上大夫言,如
也。(孔曰:“中正之貌。”)君在,如也,与与如也。(马曰:“君在,视朝也。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之貌。”)
    [疏]“孔子”至“与与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记言语及趋朝之礼容也。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恂恂,温恭之貌。言孔子在於乡党中,
与故旧相接,常温和恭敬,恂恂然如似不能言语者,道其谦恭之甚也。凡言“如
也”者,皆谓如此义也。“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者,便便,辨也。
宗庙,行礼之处,朝廷,布政之所,当详问极言,故辨治也。虽辨而唯谨敬。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者,侃侃,和乐之貌。
中正之貌。下大夫稍卑,故与之言,可以和乐。上大夫,卿也,爵位既尊,
故与之言,常执中正,不敢和乐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者,君在,
谓视朝时也;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之貌。既当君在之所,故恭敬,
使威仪中,不敢解惰也。
    君召使摈,(郑曰:“君召使摈者,有宾客使迎之。”)色勃如也,(孔曰:
“必变色。”)足如也。(包曰:“足,盘辟貌。”)揖所与立,左右手,
衣前後,如也。(郑曰:“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俯一仰,衣
前後如也。”)趋进,翼如也。(孔曰:“言端好。”)宾退,必复命曰:
“宾不顾矣。”(郑曰:“复命白君,宾已去矣。”)
    [疏]“君召使摈”至“顾矣”。○正义曰:此一节言君召孔子,使为摈之礼
也。摈,谓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也。“色勃如也,足如也”者,勃然变色也。
足,盘辟貌。既传君命以接宾,故必变色而加肃敬也。足容盘辟,然不敢懈
慢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如也”者,谓交摈传命时,揖左人,左其
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俯一仰,衣前後如也。“趋进,翼如也”者,谓疾趋
而进,张拱端好,为鸟之张翼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谓宾礼毕,
上摈送宾出,反告白君,已去矣,不反顾也。○注“郑曰”至“如也”。○正义
曰:云“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者,谓传摈时也。案诸侯自相为宾
之礼,凡宾主各有副,宾副曰介,主副曰摈及行人。若诸侯自行,则介各从其命
数。至主国大门外,主人及摈出门相接。若主君是公,则摈者五人,侯伯则摈者
四人,子男则摈者二人。所以不随命数者,谦也,故并用强半之数也。宾若是公,
来至门外,直当西,去门九十步而下车,当轵北乡而立。郑注《考工记》云:
“轵,毂末也。”其侯伯立当前侯胡下,子男立当衡。注:“衡谓车轭。”其君
当轸,而九介立在君之北,逦迤西北,并东乡而列。主公出,直东,南西乡立。
摈在主人之南,逦迤东南立,并西乡也。使末摈与末介相对,中间傍相去三丈六
尺。列摈、介既竟,则主君就摈求辞。所以须求辞者,不敢自许,人求诣已,恐
为他事而至,故就求辞,自谦之道也。求辞之法,主人先传求辞之言与上摈,上
摈以至次摈,次摈继传以至末摈,末摈传与宾末介,末介以次继传,上至於宾。
宾答辞随其来意,又从上介而传,下至末介,末介又传与末摈,末摈传相次而上
至於主人。传辞既竟,而後进迎宾至门。知摈、介朝位如此者,《大行人职》文。
又知传辞拜迎宾前至门者,《司仪职》文。其传辞,《司仪》之交摈也。其列摈、
介,传辞委曲,约《聘礼》文。若诸侯使卿大夫相聘,其介与主位,则《大行人》
云:“卿大夫之礼,各下其君二等。”郑注云:“介与朝位”是也。主君待之,
摈数如待其君。其有异者,主君至大门而不出限,南面而立也。若公之使,亦直
西北向,七介,而去门七十步。侯伯之使,列五介,而去门五十步。子男之使,
三介,而去门三十步。上摈出阈外东南西向,陈介西北,东面逦迤,如君自相
见也,而末介、末摈相对亦相去三丈六尺。陈摈介竟,则不传命,而上摈进至末
摈间,南揖宾,宾亦进至末介间,上摈与宾相去亦三丈六尺,而上摈揖而请事,
人告君。君在限内,後乃相与入也。知者,约《聘礼》文。不传辞,《司仪》及
《聘礼》谓之旅摈。君自来,所以必传命者,《聘义》云:“君子於其所尊弗敢
质,敬之至也。”又若天子春夏受朝宗则无迎法,受享则有之,故《大行人》云:
“庙中将币三享。”郑云:“朝先享,不言朝者,朝正礼,不嫌有等也。”若秋
冬觐遇一受之於庙,则亦无迎法,故《郊特牲》云:“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
侯。”明冬遇依秋也。以为摈之礼,依次传命,故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
一俯一仰,使衣前後如也。○注“郑曰:复命白君,宾己去矣”。○正义曰:
案《聘礼》行聘享私觌礼毕,宾出,公再拜送,宾不复。郑注云:“公既拜,客
趋辟。君命上摈送宾出,反告,宾不顾矣。於此,君可以反路寝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孔曰:“敛身。”)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孔曰:“阈,门限。”)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包曰:“过君之空
位。”)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孔曰:“皆重
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孔
曰:“先屏气,下阶舒气,故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孔曰:
“没,尽也。下尽阶。”)复其位,如也。(孔曰:“来时所过位。”)
    [疏]“入公门”至“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记孔子趋朝之礼容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者,公,君也。鞠,曲敛也。躬,身也。君门虽
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立不中门”者,中门谓枨之中央。君门中央
有,两旁有枨。枨谓之门。枨之中,是尊者所立处,故人臣不得当之而立
也。“行不履阈”者,履,践也。阈,门限也。出入不得践履门限,所以尔者,
一则自高,二则不净,并为不敬。“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者,过位,过
君之空位也,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君虽不在此位,人臣过之宜敬,故勃
然变色,足盘辟而为敬也。“其言似不足”者,下气怡声如似不足者也。“摄齐
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皆重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将
升堂时,以两手当裳前,提挈裳使起,恐衣长转足蹑履之。仍复曲敛其身,以至
君所,则屏藏其气,似无气息者也。“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者,以
先时屏气,出下阶一级则舒气,故解其颜色,怡怡然和说也。“没阶,趋进,翼
如也”,没,尽也。下尽阶,则疾趋而出,张拱端好,如鸟之舒翼也。“复其位,
如也”者,复至其来时所过之位,则又恭敬也。○注“阈,门限”。○
正义曰:《释官》云:“夫谓之阈。”孙炎云“阈,门限也。”经传诸注,皆
以阈为门限,为内外之限约也。○注“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正义曰:
《曲礼》云:“两手抠衣,去齐尺。”郑注云:“齐谓裳下缉也。”然则衣谓裳
也。对文则上曰衣,下曰裳。散则可通。故此云抠衣。抠,提挈也,谓提挈裳前,
使去地一尺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包曰:“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鞠
躬者,敬慎之至。”)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宿宿如有循。(郑曰:
“上如揖,授玉宜敬。下如授,不敢忘礼。战色,敬也。是宿宿如有循,举前曳踵行。”)享礼,有容色。(郑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私觌,愉愉如也。(郑曰:“觌,见也。既享,乃以私礼见。愉愉,颜色和。”)
    [疏]“执圭”至“愉愉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记为君使聘问邻国之礼容
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者,言执持君之圭,以聘邻国,而鞠躬如不能
胜举,慎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者,上谓授玉时宜敬,故如揖也。下谓既
授玉而降,虽不执玉,犹如授时,不敢忘礼也。“勃如战色,足宿宿如有循”
者,亦谓执圭行聘时战栗,其颜色敬也。足则举前曳踵而行,宿宿如有所循
也。“享礼,有容色”者,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聘时执圭
致命,故勃如战色。至行享时,则稍许有容色,不复战栗。“私觌,愉愉如也”
者,觌,见也。愉愉,颜色和也。谓既享,乃以私礼见,故颜色愉愉然和说也。
○注“包曰”至“之至”。○正义曰:云“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者,
案:《聘礼》云“宾袭执圭,致命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是其事也。
凡执玉之礼,《大宗伯》云:“公执桓圭。”注云:“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
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长九寸。”故《玉人》云“命圭九寸,公守之”,是也。
《宗伯》又云:“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注云:“盖皆象以人形为琢饰,文有
粗缛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故《玉人》云:“命圭七寸,谓之信
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江南儒者解云:“直者为信,其
文缛细。曲者为躬,其文粗略。”义或然也。《宗伯》又云:“子执璧,男执
蒲璧。”注云:“所以养人。蒲为席,所以安人。不执圭者,未成国也。”盖
琢为稼及蒲苇之文,盖皆径五寸,故《大行人》云“子执璧、男执蒲璧五寸”
是也。凡圭广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知者,《聘礼记》文。其璧则内
有孔,外有肉。其孔谓之好,故《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
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此谓诸侯所执圭璧,皆朝於王及相朝所用也,故《典
瑞》前既陈玉则云“朝觐宗遇会同於王,诸侯相见亦如之”是也。其公、侯、伯
朝后皆用璋,知者,以《聘礼》聘君用圭,聘夫人以璋,则知於天子及后亦然也。
其子、男既朝王用璧,朝后宜用琮,以璧、琮相对故也。郑注《小行人》云:
“其上公及二王之後,享天子圭以马,享后璋以皮。其侯、伯、子、男,享天子
璧以帛,享后琮以锦。其玉大小,各如其命数。”知者,《玉人》云“璧琮九寸,
诸侯以享天子”是也。其诸侯相朝,所执之玉与朝天子同。其享玉皆以璧享君,
以琮享夫人,明相朝礼亦当然。子、男相享,则降用琥以绣,璜以黼,故郑注
《小行人》云“其於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诸侯则享用琥璜,下其瑞”是也。
其诸侯之臣聘天子及聘诸侯,其聘玉及享玉,降其君瑞一等,故《玉人》云
“彖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聘”是也。○注“足宿宿如有循,举前曳
踵行”。○正义曰:按《玉藻》云:“执龟玉,举前曳踵,宿宿如也。”踵
谓足後跟也。谓将行之时,初举足前後曳足跟行,不离地,宿宿如也,言举
足狭数,宿々如也。”《玉藻》又云:“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郑注云:
“圈,转也。豚之言,若有所循,不举足曳踵,则衣之齐如水之流矣,孔子执圭
则然。此徐趋也。”○注“郑曰”至“庭实”。○正义曰:“享,献也”,《释
诂》文也。云“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者,案《觐礼》侯氏既见王,乃
云:“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郑玄云:“四当为三。”《大行人职》
曰:“诸侯庙中将币,皆三享其礼。”差又无取於四也。初享或用马,或用虎豹
之皮。其次享三牲鱼腊。笾豆之实,龟也,金也。丹漆丝纩竹箭也,其馀无常货。
此物非一国所能有,唯国所有,分为三享,皆以璧帛致之。《礼器》云:“大飨
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
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
与众共财也。其馀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郊特牲》曰:“旅
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锺次之,以
和居参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郑玄《觐礼》之注所
言,出於彼也。诸侯相朝聘,其礼亦然。案《聘礼》:“宾裼奉束帛加璧享。”
《记》曰:“凡庭实随入,左先,皮马相间可也。”《小行人职》云:“合六币,
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
故。”郑注云:“合,同也。六币,所以享也。五等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
其大各如其瑞,皆有庭实,以马若皮。皮,虎豹皮也。用圭璋者,二王之後也。
二王後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礼器》曰‘圭璋特’是也。其於诸侯亦用璧琮
耳。子、男於诸侯则享用琥璜,下其瑞也。凡二王後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
瑞一等。及使卿大夫聘亦如之。”是用圭璧有庭实也。○注“既享,乃以私礼
见”。○正义曰:案《聘礼》:“摈者出请事,宾告事毕,宾奉束锦以请觌。”
注云:“觌,见也。卿将公事,是欲交其欢敬也。不用羔,因使而见,非特来。”
是也。
    君子不以绀纟取饰,(孔曰:“一入曰纟取。饰者,不以为领袖缘也。绀者,
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纟取者,三年练以纟取饰衣,为其似衣丧服,故
皆不以为饰衣。”)红紫不以为亵服。(王曰:“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
皆不正,亵尚不衣,正服无所施。”)当暑,必表而出之。(孔曰:“暑则单服。葛也。必表而出之,加上衣。”)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孔曰:“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私家裘长,主温。短右袂,便作事。”)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曰:“今之被也。”)狐貉之厚以居。(郑曰:“在家以接宾客。”)去丧,无所不佩。(孔曰:“去,除也。非丧则备佩所宜佩也。”)非帷裳,必杀之。(王曰:“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杀也。”)羔裘玄冠不以吊。(孔曰:“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吉月,必朝服而朝。(孔曰:“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齐,必有明衣,布。(孔曰:“以布为沐浴衣。”)
    [疏]“君子”至“明衣布”。○正义曰: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礼也。“君子
不以绀纟取饰”者,君子,谓孔子也。绀,玄色。纟取,浅绛色。饰者,领缘也。
绀者,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纟取者,三年练以纟取饰衣,为其似衣丧
服,故皆不以为饰衣。“红紫不以为亵服”者,红,南方间色。紫,北方间色。
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以其红紫二色皆不正,故不以为亵服。亵服尚不用,
则正服无所施可知也。但言红紫,则五方间色皆不用也。“当暑,必表而出之”者,单也。葛也,精曰,粗曰。暑则单服,必加尚表衣然後出之,为其形亵故也。“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者,凡祭服,先加明衣,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袍茧,夏则不袍茧,用葛也,次加祭服。若朝服,布衣亦先以明衣亲身,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裘,裘上加裼衣,裼衣之上加朝服;夏则中衣之上不用裘而加葛,葛上加朝服。凡服必中外之色相称。羔裘,黑羊裘也,故用缁衣以裼之。裘,鹿子皮以为裘也,故用素衣以裼之。狐裘黄,故用黄衣以裼之。“亵裘长,短右袂”者,此裘私家所著之裘也,长之者,主温也;袂是裘之袖,短右袂者,作事便也。“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者,今之被也。“狐貉之厚以居”者,谓在家接宾客之裘者,居家主温,故厚为之。“去丧,无所不佩”者,去,除也。居丧无饰,故不佩。除丧,则备佩所宜佩也。“非帷裳必杀之”者,杀谓杀缝。凡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也。“羔裘玄冠不以吊”者,凶主素,吉主玄,故羔裘玄冠不以吊丧也。“吉月必朝服而朝”者,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言每朔日必服皮弁之服以朝於君也。“齐,必有明衣,布”者,将祭而齐,则必沐浴,浴竟而著明衣,所以明其体也。明衣以布为之,故曰“齐,必有明衣,布”也。○注“孔曰”至“饰衣”。○正义曰:云“一入纟取。饰者,不以为领袖缘也”者,案《考工记》云:“三入为,五入为纟取,七入为缁。”注云:“染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纟取。纟取,今礼俗文作爵,言如爵头色也。又复再染以黑乃成缁矣。郑司农说以《论语》曰‘君子不以绀纟取饰’,又曰‘缁衣羔裘’。《尔雅》曰:‘一染之纟原,再染谓之,三染谓之。’《诗》云:‘缁衣之宜兮。’玄谓此同色耳。染布帛者,染人掌之。凡玄色者,在纟取缁之间,其六入者与。”今孔氏云:“一入曰纟取”者,未知出何书。又云“纟取者,三年练以纟取饰衣”,则似读纟取为纟原。案《檀弓》云:“练,练衣黄里纟原缘。”注云:“小祥,练冠练中衣,以黄为内,纟原为饰。黄之色卑於,纟原之类明外除。”故曰“为其似衣丧服,故皆不以为饰衣”。云“绀者,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者,《说文》云:“绀,帛深青扬赤色。”是绀为青赤色也,故为齐服盛色。若以为领袖缘饰,则似衣齐服也。○注“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正义曰:谓中衣外裘其色皆相称也。此经云“缁衣,羔裘”者,谓朝服也。知者,案《玉藻》云:“诸侯朝服以日视朝
於内朝。”《士冠礼》云:“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注云:“玄冠,委貌。
朝服者,十五升布衣。而素裳不言色者,衣与冠同色。”是朝衣色玄,玄即缁色
之小别。此说孔子之服,云“缁衣,羔裘”,《玉藻》亦云“羔裘缁衣以裼之”,
是羔裘裼用缁衣,明其上正服亦缁色也。下文又曰“羔裘玄冠不以吊”,是羔裘
所用配玄冠,羔裘之上必用缁布衣为裼,裼衣之上正服亦是缁色,文与玄冠相配,
故知缁衣羔裘是诸侯君臣日视朝之服也。其素衣裘,则在国视朔之服也。卿大
夫士亦皆然。故郑玄注此云“素衣裘,视朔之服”是也。其受外国聘享,亦素
衣は裘,故《聘礼》云:“裼降立。”注引《玉藻》云:“は裘青犴α,绞
衣以裼之。”又引此云:“素衣裘。皮弁时或素衣。”如郑此言,则裼衣或绞
或素不定也。熊氏云:“臣用绞,君用素。”皇氏云:“素衣为正,记者乱言绞
耳。”其“黄衣,狐裘”,谓大蜡息民之祭服也。人君以岁事成熟,搜索群神而
报祭之,谓之大蜡。又腊祭先祖五祀,因令民得大饮,农事休息,谓之息民。於
大蜡之後,作息民之祭,其时则有黄衣狐裘也。大蜡之祭与息民异也。息民用黄
衣狐裘,大蜡则皮弁素服,二者不同矣。以其大蜡之後,始作息民之祭,息民大
蜡同月,其事相次,故连言之耳。知者,《郊特牲》云:“蜡也者,索也,岁十
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葛带榛杖,丧杀也。”
是大蜡之祭用素服也。《郊特牲》既说蜡祭,其下又云:“黄衣黄冠而祭,息田
夫也。”注云:“祭谓既蜡,腊先祖五祀也,於是劳农以休息之。”是息民之祭
用黄衣也。此说孔子之服云“黄衣,狐裘”,《玉藻》云“狐裘黄衣以裼之”,
以此知大蜡息民则有黄衣狐裘也。是此三者之服,中衣与外裘其色皆相称也。○
注“孔曰”至“佩也”。○正义曰:云“非丧则备佩所宜佩也”者,案《玉藻》
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则否。佩玉有冲
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世子佩瑜玉
而綦组绶,士佩需玟而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是非居丧则备佩
此所宜佩也。○注“王曰: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杀也”。○正义曰:谓朝祭之
服,上衣必有杀缝,在下之裳,其制正幅如帷,名曰帷裳,则无杀缝。其馀服之
裳,则亦有杀缝,故深衣之制,要在缝半下,缝齐倍要。丧服之制,裳内削幅。
注云:“削犹杀也”。○注“孔曰: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正义曰:
《檀弓》云:“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注:“哀素,言哀痛无饰。凡
物无饰曰素。”又礼祭服皆玄衣服。是丧主素,吉主玄也。○注“孔曰”至“弁
服”。○正义曰:云“吉月,月朔也”者,以《诗》云“二月初吉”,《周礼》
云“正月之吉”,皆谓朔日,故知此吉月谓朔日也。云“朝服,皮弁服”者,
《士冠礼》云:“皮弁,服素积缁带素。”注云:“此与君视朔之服也。皮弁
者,以白鹿皮为冠,象上古也。积犹辟也。以素为常,辟蹙其要中。皮弁之衣用
布,亦十五升,其色象焉。”鲁自文公不行视朔之礼,孔子恐其礼废,故每於月
朔,必衣此视朔之服而朝於君,所谓我爱其礼也。
    齐必变食,(孔曰:“改常馔。”)居必迁坐。(孔曰:“易常处。”)食
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孔曰:“饣壹饣曷,臭味变。”)鱼馁而
肉败,不食。(鱼败曰馁。)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孔曰:
“失饪,失生熟之节。”)不时,不食。(郑曰:“不时,非朝、夕、日中时。”)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马曰:“鱼脍非芥酱不食。”)肉虽多,不
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孔曰:“撤,去也。
齐禁薰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不多食。(孔曰:“不过饱。”)祭於公,
不宿肉。(周曰:“助祭於君,所得牲体,归则班赐,不留神惠。”)祭肉不出
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郑曰:“自其家祭肉,过三日不食,是亵鬼神之馀。”)
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曰:“齐,严敬貌。三物
虽薄,祭之必敬。”)
    [疏]“齐必”至“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论齐祭饮食居处之事也。“齐
必变食”者,谓将欲接事鬼神,宜自净,故改其常馔也。“居必迁坐”者,谓
改易常处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者,食,饭也。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
为脍。饭与脍所尚精细也。“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者,饣壹饣曷,
臭味变也。鱼败曰馁。言饭之气味变,及鱼肉败坏,皆不食之。“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者,谓饭食及肉颜色香臭变恶者,皆不食之,“失饪不食”者,谓
馔失生熟之节也。“不时,不食”者,谓非朝、夕、日中时也。“割不正,不食”
者,谓折解牲体,脊胁臂之属,礼有正数,若解割不得其正,则不食也。“不
得其酱,不食”者,谓鱼脍非得芥酱则不食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者,气,
小食也。言有肉虽多,食之不可使过食气也。“唯酒无量,不及乱”者,唯人饮
酒无有限量,但不得多,以至困乱也。“沽酒市脯不食”者,沽,卖也。酒不自
作,未必精;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酒当言饮,而亦云不食者,
因脯而并言之耳。经传之文,此类多矣。《易·系辞》云“润之以风雨”,《左
传》曰“马牛皆百匹”,《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车马”,皆从一而省文也。
“不撤姜食”者,撤,去也。齐禁薰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也。“不多食”者,
不可过饱也。自此已上,皆蒙齐文。凡言不食者,皆为不利人,亦齐者,孔子所
慎,齐必严敬,若必食之,或致困病,则失严敬心,故不食也。其凡常不必然。
“祭於公,不宿肉”者,谓助祭於君,所得牲体,归则班赐,不留神惠经宿也。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者,谓自其家祭肉,过三日不食,是亵慢
鬼神之馀也。“食不语,寝不言”者,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方食不可语,语则
口中可憎。寝息宜静,故不言也。“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者,祭谓祭
先。齐,严敬貌。言蔬食也,菜羹也。瓜也,三物虽薄,将食祭先之时,亦必严
敬。○注“孔曰:饣壹饣曷,臭味变”。○正义曰:《释器》云:“食饣壹谓之
饣曷。”郭璞云:“饭饣岁臭。”《说文》云:“饣岁,饭伤热也。”《苍颉篇》
云:“食臭败也。”《字林》云:“饣壹,饭伤热湿也。”○注“鱼败曰馁”。
○正义曰:《释器》云:“肉谓之败,鱼谓之馁。”郭璞云:“败,臭坏也。馁,
肉烂也。”○注“孔曰”至“必敬”。○正义曰:云“三物虽薄,祭之必敬”者,
祭谓祭先也。案《玉藻》云:“唯水浆不祭。”又云:“瓜祭上环。”知此三者
虽薄,亦祭先也。若祭之,亦必齐敬也。
    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曰:“杖者,老人也。乡
人饮酒之礼,主於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从而後出。”)
    [疏]“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正义曰:此明坐席
及饮酒之礼也。凡为席之礼,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南乡
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如此之类,是礼之正也。若不正,
则孔子不坐也。杖者,老人也。乡人饮酒之礼,主於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则
从而後出。
    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孔曰:“傩,驱逐疫鬼。恐惊先祖,故朝服而
立於庙之阼阶。”)
    [疏]“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正义曰:此明孔子存室神之礼也。亻
难,索室驱逐疫鬼也。恐惊先祖,故孔子朝服而立於庙之阼阶。鬼神依人,庶其
依已而安也。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也。
    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孔曰:“拜送使者,敬也。”)
    [疏]“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正义曰:此记孔子遗人之礼也。问犹
遗也,谓因问有物遗之也。问者,或自有事问人,或闻彼有事而问之,悉有物表
其意,故《曲礼》云:“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此
孔子凡以物问遗人於他邦者,必再拜而送其使者,所以示敬也。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包曰:“馈孔子药。”)曰:“丘未达,不敢尝。”
(孔曰:“未知其故,故不敢尝,礼也。”)
    [疏]“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正义曰:此明孔子
受馈之礼也。鲁卿季康子馈孔子药,孔子拜而受之。凡受人馈遗可食之物,必先
尝而谢之。孔子未达其药之故,不敢先尝,故曰“丘未达,不敢尝”,亦其礼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郑曰:“重人贱畜。退朝,自
君之朝来归。”)
    [疏]“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正义曰:此明孔子重
人贱畜也。厩焚,谓孔子家厩被火也。孔子罢朝退归,承告而问曰:“厩焚之时,
得无伤人乎?”不问伤马与否。是其重人贱畜之意。“不问马”一句,记者之言
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孔曰:“敬君惠也。既尝之,乃以班赐。”)君
赐腥,必熟而荐之。(孔曰:“荐其先祖。”)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
祭,先饭。(郑曰:“於君祭,则先饭矣,若为君尝食然。”)
    [疏]“君赐”至“先饭”。○正义曰:此明孔子受君赐食及侍食之礼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者,谓君以熟食赐已,必正席而坐,先品尝之,敬君
之惠也。君赐必多,不可留君之惠,既尝,当以班赐。“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者,谓君赐已生肉,必烹熟而荐其先祖,荣君赐也。熟食不荐者,亵也。君赐生,
必畜之者,谓君赐已牲之未杀者,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侍食於君,君
祭,先饭”者,谓君召已共食时也。於君祭时,则先饭矣,若为君尝食然。○注
“郑曰”至“食然”。○正义曰:云“於君祭,则先饭矣”者,《曲礼》云:
“主人延客祭。”注云:“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君子不忘本者,
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种,种出少许,置在豆间之地,以报先代造食之人也。若
敌,客则得先自祭,降等之客则後祭。若臣侍君而赐之食,则不祭。若赐食,而
君以客礼待之,则得祭。虽得祭,又先须君命之祭,後乃敢祭也。此言君祭先饭,
则是非客之礼也,故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也。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包曰:“夫子疾,处南牖之下,东首,
加其朝服,拖绅。绅,大带。不敢不衣朝服见君。”)
    [疏]“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正义曰:此明孔子有疾,君
来视之时也。拖,加也。绅,大带也。病者,常居北牖下,为君来视,则暂时迁
乡南牖下。东首,令君得南面而视之。以病卧,不能衣朝服及大带,又不敢不衣
朝服见君,故但加朝服於身,又加大带於上,是礼也。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郑曰:“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
    [疏]“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正义曰:此明孔子急趋君命也。俟犹待也。
谓君命召,已不待驾车而即行出,车当驾而随之也。
    入太庙,每事问。
    [疏]“入太庙,每事问”。○正义曰:此明孔子因助祭入太庙庙中,礼仪祭
器虽知之,犹每事复问,慎之至也。
    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孔曰:“重朋友之恩。无所归,言无
亲昵。”)
    [疏]“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正义曰:此明孔子重朋友之恩也。
言朋友若死,更无亲昵可归,孔子则曰:“於我殡。”与之为丧主也。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曰:“不拜者,有通财之义。”)
    [疏]“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正义曰:此言孔子轻财重祭
之礼也。朋友有通财之义,故其馈遗之物,虽是车马,非祭肉,不拜谢之。言其
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
    寝不尸,(包曰:“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居不容。(孔曰:
“为室家之敬难久。”)
    [疏]“寝不尸,居不容”。○正义曰:此言孔子寝息居家之礼也。剩死人
也。言人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孔子则当欹屈也。其居家之时,则不为
容仪,为室家之敬难久,当和舒也。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孔曰:“狎者,素亲狎。”)见冕者与瞽者,虽
亵,必以貌。(周曰:“亵,谓数相见,必当以貌礼之。”)凶服者式之。式负
版者。(孔曰:“凶服,送死之衣物。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有盛馔,必
变色而作。(孔曰:“作,起也。敬主人之亲馈。”)迅雷风烈必变。(郑曰:
“敬天之怒,风疾雷为烈。”)
    [疏]“见齐”至“必变”。○正义曰:此一节言孔子见所哀恤,及敬重之事,
为之变容也。“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者,狎,谓素相亲狎。言见衣齐衰丧服
者,虽素亲狎,亦必为变容。此即哀有丧也。“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者,冕,大夫冠也。瞽,盲也。亵,谓数相见也。言孔子见大夫与盲者,虽数相
见,必当以貌礼之。此即尊在位,恤不成人也。“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囚
服,送死之衣物也。负版者,是持邦国之图籍者也。式者,车上之横木,男子立
乘,有所敬,则俯而冯式,遂以式为敬名。言孔子乘车之时,见送死之衣物,见
持邦国之图籍者,皆冯式而敬之也。“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者,作,起也。谓
人设盛馔待己,已必改容而起,敬主人之亲馈也。“迅雷风烈必变”者,迅,急
疾也。风疾,雷为烈,此阴阳气激,为天之怒,故孔子必变容以敬之也。○注
“孔曰:狎者,素亲狎”。○正义曰:案《左传》:“宋华弱与乐舆少相狎。”
《曲礼》云:“贤者狎而敬之。”狎是相亵慢、相贯习之名也,故为素相亲狎也。
○注“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正义曰:案《周礼·小宰职》曰:“听闾里
以版图。”注云:“版是户籍图也。听人讼地者,以版图决之。《司书职》曰:
‘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图籍相将之物,故知负版者是持邦国之图籍也。
    升车,必正立执绥。(周曰:“必正立执绥,所以为安。”)车中内顾,
(包曰:“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奇毂。”)不疾言,不亲
指。
    [疏]“升车”至“亲指”。正义曰:此记孔子乘车之礼也。“升车,必正立
执绥”者,绥者,挽以上车之索也。言孔子升车之时,必正立执绥,所以为安也。
“车中不内顾”者,顾,谓回视也。言孔子在车中不乡内回顾,掩人之私也。
“不疾言,不亲指”者,亦谓在车中时也。疾,急也。以车中既高,故不疾言,
不亲有所指,皆为惑人也。○注“包曰: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
过奇毂”。○正义曰:衡轭是辕端横木驾马领者。《舆人》注云:“较,两
奇上出轼者。”则奇毂俱在车之两傍。言孔子在车中,前视则不过衡轭之前,
傍视则不过奇毂之後。案《曲礼》云:“立视五,式视马尾,顾不过毂。”
注云:“立平视也。犹规也,谓轮转之度。”案车轮一周为一规。乘车之轮高
六尺六寸,径一围三,三六十八,得一丈八尺,又六寸为一尺八寸,总一规为一
丈九尺八寸。五规为九十九场_六尺为步,总为十六步半,则在车上得视前十六
步半也。而此注云“前视不过衡轭”者,礼言中人之制,此记圣人之行,故前视
但不过衡轭耳。
    色斯举矣,(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後集。(周曰:“回翔
审观而後下止。”)
    [疏]“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正义曰: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
见颜色不善,则於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观而後下止。此“翔而
後集”一句,以飞鸟喻也。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言山梁雌雉得其时,
而入不得其时,故叹之。子路以其时物,故共具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
作。作,起也。)
    [疏]“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正义曰:此记
孔子感物而叹也。梁,桥也。共,具也。嗅,谓鼻歆其气。作,起也。孔子行於
山梁,见雌雉饮啄得所,故叹曰:“此山梁雌雉,得其时哉!”而人不得其时也。
子路失指,以为夫子云时哉者,言是时物也,故取而共具之。孔子以非已本意,
义不苟食,又不可逆子路之情,故但三嗅其气而起也。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