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社会,从“鼎”作用的演变和人们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对饮食都很重视。于是,关于饮食的礼节和箴言产生了。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当时文人对饮食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饮食;礼仪;箴言;食色
一、重视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古代统治者对“食”相当重视。《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原本是一种炊器,后多用为宗庙的礼器和墓葬的明器。《周礼·秋官·掌客》:“鼎簋十有二。” 郑玄 注:“鼎,牲器也。”再发展,鼎由礼器上升为国器,是一种国家权力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周德衰微,诸侯争霸,楚庄王异军突起,称霸中原,周定王派使臣前往犒慰,楚庄王踌躇满志地打听鼎的轻重大小,使臣却驳斥他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问鼎成为窥视国家政权的象征,而迁鼎则成为国家灭亡的象征。“鼎”的地位的一步步提高中看出中国古代对“食”的重视。其实,在平民百姓中,食物的重要性也有体现。《汉书·郦陆朱刘叔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食其”也就是“食箕”,他的命名与杵臼、(晋景公佞臣 屠岸贾 残杀世卿 赵氏 全家,灭其族,复大索 赵氏 遗腹孤儿。赵氏门客公孙杵臼舍出生命保全了赵氏孤儿。事见《史记·赵世家》。)罗紨(罗敷是民谣中惯用的美女姓名。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中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汉书·昌邑哀王传》:“严延年……女罗紨,前为故王妻。”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罗紨即罗敷,古美人名,故汉女子多取为名。”)意义相同,都是希望一生中衣食无忧。杵臼是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罗紨为丝织品和布名。师古曰:“食音异,其音基。”这是古今语音流变的原因。商纣时有“箕子”一人,也是一佐证。由“食”引起的故事的确不少。我们现在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代则有“一饭之恩”。《左传·晋灵公不君》记载,赵盾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食之。晋侯饮赵盾,伏甲攻之,介倒戈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关于韩信的典故,我们熟知的有“胯下之辱”,也有漂母的“一饭之恩”。不过,这里的“一饭”并不是只有一次,(《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而是轻举的说法。与后面的“赐千金”报恩来说,言饭之极轻。与此相反,古文献中也有“一饭之仇”。宣公二年,郑伐宋,“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斟御元驰入郑师,宋人败绩;宣公四年,郑灵公“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最后,灵公还被召公所弑。现在很流行的词汇“染指”就是出于此典。由此可见,一顿饭的作用的确不可小觑。
二、讲究
由于饮食问题不是小事,所以,人们在过完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后,不仅学会了“钻木取火,炮生为熟”的饮食方式,还逐渐给它一定规范,讲求饮食中的礼节。也许,这是与重视饮食的互相印证。在礼节中知道一顿饭的重要,正如西方基督教徒在吃饭前的祷告。而在这些规范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得以体现,从而辅助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里是说,有酒食的话,父亲及兄长先吃。《论语·乡党》:“君赐食,必先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蓄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一定摆正座席,端正恭谨地坐好品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试食品是否洁净。
古人对食物本身也很讲究。关于食物的品种及烹饪的方法自不必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就很能清楚的说明。我们在这里说说“卫生”问题。武王《机铭》:“皇皇唯敬,口生诟,口戕口。”《大戴礼》卢辩注:“诟,耻也。”前面的“口”是口舌之口,谓言语,后面的“口”则“丁口”之口,谓生口,以口兴戎,害人杀身,皆“口戕口”。罗隐《言》诗:“须信祸胎生利口。”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祸从口出”。可为什么在《机铭》中提到这一有哲理的话呢?“机、几”同案,可据以饮食。“口”也为口腹的“口”,口腹之“口”“生诟”,是因为“饮食之人,人皆贱之。”而“戕口”者“病从口入”、“烂肠之食”也。也就是说“口生诟,口戕口”是一双关句。《易颐》:“慎言语,节饮食。”则正是对这一句话的明白解读。对于“病从口入”这一点,《古兰经》中提到:“禁止你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者,那么,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善的。”这可能是最好的劝告了。
三、克制
正如前面提到的“饮食之人,人皆贱之。”饮食被封建社会粉饰的如此庄严。但是也有一股力量在抵触饮食。因为它是人的一大欲望。《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罗马哲人言,人具五欲,尤耽食色,不廉不节,最与驴若豕相同;分别取驴象色欲,取豕象食欲。而中国古代则是用猪兼食色两欲。寒山诗曰:“也有一等愚,…贪淫状若猪。”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就是这一观点的具体表现。于是,克制这种本能欲望就成为圣人的一大标志。《老子·第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河上公注:“甚”字为“贪淫声色”,据《说文》:“甚,尤安乐也,从甘、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甘’者,饮食,‘匹’者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训定乐之尤。”《孟子·告天下》:“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论语·雍也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致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对颜回的人格的肯定,同时也是孔子自己赞同的一种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是以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孜孜以求的精神支持自己在各种困难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也叫一种自我安慰。如果能吃饱,为什么还要饿着呀?
魏子曰:“吾闻诸伯叔,谚曰:惟食忘忧。”张问陶《已巳八月出都感事》之四:“切身经济是加餐。“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说:“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我饮食,亦可稍忘苦痛。”但丁名句:“饥饿之力胜于悲痛。”古代有“惟食忘忧”的话,但是因为对“食”的消极的印象,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听到“借酒消愁”的说法。
四、结尾
我们这样分析了食物在古代的大概情况,虽然只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可以通过这一点,可管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食物无论它多么的重要,但食用也要有节制,但是也不能刻意的压制人的本能。古代的战争的胜负多数取决于兵力的多少,而当兵的百姓也是为了在军营里能有饭吃,所以,因为没有粮食或吃的不好而产生的叛变不在少数。《汉书·王莽传》:“天凤元年,校尉韩咸进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蚤虱。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賫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威说的虽然野蛮但十分豪壮,以后才有了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名句。但在豪爽的话,根基也是“吃喝”二字。如果让孔子来对着这些将士大谈特谈“疏食”,那真是秀才遇到兵呀!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79年.
[2]吴恂.汉书注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