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杨万江:儒家经典传统中的“民主”思想问题

[日期:2009-03-06   来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  作者:   ]
    如果单就“民主”这个词在儒家经典文献中的意思来讲,赵兄引《五经全译·尚书》注释说:“民主,民之主,即国君。”我想这个词的意思的确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今天通常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决定国家领导人”这个意义上使用“民主”一词的涵义在儒家经典传统中有不有呢?当然也有。但只有理念而无现代这样的制度形式。李明兄试图说明这一点,但谈得不是太清楚。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谈过。至少有如下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1、《尚书》传统中,有一个超验民主的观念。这就是《尚书》中的著名观点:“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 皋陶谟 》。“天视自民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这里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宗教意义上的“上天”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说,在政治意义上,什么人是否被作为君主以及他的政治方向,是由人民(复数或群体)的意愿来决定的,从而,由人民中产生出什么样的政治意愿在并非可以由什么人来人为安排这样一个民意的非可操纵的意义上,它就是上天的意愿。换句话说就成了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天视自民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上古传统中,人民是基于其民生的天生原因而诉求政治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天道是通过民意来体现是有道理的。比如,人民诉求一个使他们能够活下去的政治,这个意愿的真正来源是上天对人的设定,而背离这个人民的意愿,也就背离了上天的政治选择意志。所以,我们可以在《尚书》中看到, 背离民生的诉求如何成为政治讨伐的正当理由。《尚书 仲虺之诰》说:“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
  
   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本”思想中,在君主政府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了人民的优先性。这个意思人们通常用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来表达。实际上,把这个问题谈得最为清楚的是荀子。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 以为民也”(《荀子 大略》)。这清楚地表达了一个上天的政治法则,即上天生民不是为了君主,人民相对于君主有自己生活和追求的相对独立性和正当性,相反,上天立一位君主倒是为了让君主来服务于人民的事务。这显然没有任何一点让人民成为君主奴才的意思。假如“民主”的现代意思是指人民与政府关系中谁为主的主从关系的话,那么荀子这一观点在今天看起来也是十分“现代性”的。可以说这是真正的民主思想。
  
   3,君主政府存在之必要性的逻辑被建基于人民及其政治秩序之维护。《尚书 仲虺之诰》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就是说,人民天生是有其意志和欲望的,那么,不同人在自己意志和欲望下的行为就产生了相互关系中的秩序问题,所以,如果没有君主政府那就会出现混乱。这一点,在后世荀子的理论中作了相当深入的发挥和说明。换句话说,君主政府之所以必要的理由是建立在它能够提供一个因“天生民有欲”(自由)而来的秩序这一公共政治产品。君主政府存在之必要性不是从君主自身之欲及其权力和武力来说明,而是从人民及其对秩序的公共需求方面来说明。所谓“保民而王”,是讲“王”是因为能够保障人民而产生。“国泰民安”一向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职责。从上述政府理论看,它与民主政府产生的思想逻辑应当说是非常接近了。
  
   4,在权属问题上,儒家强调了“天下为公”,“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是被近代孙中山用来申说民主的一个著名观点。虽然在早期历史中有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政治演变。但儒家思想本身是不认为一个掌权的君主可以置天下于不顾而把国家和社会纯粹视为自己私人财产的。这在孟子所谓“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的申说里讲得非常清楚。在儒家看来,君主不过是依据天道法则下的秩序和规则(“天秩有礼”“天叙有典”)在其中扮演的一个职务性的政治角色而已。他必须本分地遵守为君之道,他不可肆意妄为,否则,他将面临批评和反对。儒者声言君子“从道不从君”。这意味着,基于治道与天秩儒者尊重政治秩序及其君臣关系的准则。同样的理由,当君主背离治道与天秩之准则而肆意妄为时,儒者要么是“为民请命”上谏修君的卫道者,要么是“独善其生”的不合作的消极反对者。当出现严重的*暴时,孟子以“汤武革命”为先例提出了“革命”的正当性思想。
  
   上述几点可以说明,儒家思想传统本身是存在“民主”思想理念的。但必须指出,我们仍然不能说儒家政治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了。儒家显然没有一套能够体现民主思想的政治制度,比如没有民主大选制度和国家机构的分权制衡体制。这使儒家政治理念及其诉求常常难以真正地得到实现。在制度内部不受制约的王权政治意志对社会规则之天道法则和政治道德的背离,就很难以制度化的和平方式来得到修正。如何使执政者的产生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众望所归”),在古代政治中也是一个盲点,并经常使政治权力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非和平非道德非公平的力量角逐中产生,从而只能以专 制制度来实现政治权力秩序的稳定和转移。从儒家政治思想到现代民主的发展这应当说也是儒家思想本身的一个内在演进逻辑。以宪政民主来解决儒家政治的内在问题,成为现代儒学的一个可能方向。

 

 

 

 

 

 

 录入:2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