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十三经导读》试题(D)(附答案)

[日期:2009-05-04   来源:  作者:   ]

一、解释下列术语(20分):

 

五伦、九五、公羊三世说、五服、四端

 

二、填空题(10分):

 

1.《仪礼》原来叫《礼》,汉朝人叫《     》。

 

2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的继承原则是(  )。

 

3.魏晋时所谓的“三玄”指(       )、(      )、(         )等三部书。

 

4.《尚书》这一书名是(         )代今文家提出的。

 

5.《周礼》又名《         》。

 

三、简答题(20分):

 

1  《易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有哪些说法?  

 

2  《礼记》的性质是什么?其中《大学》篇的主要纲目是什么?  

 

四、论述题(25分):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五、翻译下文(25分): 

    (文公)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

 

还卿不书失其所也夏四月癸亥葬声姜有齐难是以缓齐侯伐我北鄙襄仲请盟六月盟于穀

 

    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与会齐难故也书曰诸侯无功也。

 

 

 

 

 

 

 

 

 

 

《十三经导读》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术语(20分,每题4分):

 

1、五伦: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学说的重要概念。源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人的社会的五种伦理关系以及交往相处中所应遵循的原则,成为古代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2、九五:源出《易•乾卦》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而《乾》卦九五,易学家认为是人君的象征,后以为九五为帝王之位,因此而称帝王为九五之尊。

 

3、公羊三世说:三世说代表了儒家学派的历史发展观,源出于《春秋公羊传》,其代表人物是西汉董仲舒,将《春秋》十二公分为三等:有见三世——昭、定、哀,有闻四世——文、宣、成、襄,有传闻五世——隐、桓、庄、闵、僖。东汉何休进一步了提出了“衰乱”“升平”“太平”三世说。三世说认为历史的发展遵循着有衰乱到升平再到太平的过程。

 

4、五服:古代在九族亲属中,如果有人死去,与之有亲属关系的人要行不同时间不同服装的丧礼,这种丧礼分为五类,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做“五服”。(其中第二类又分四个等级,又叫“五服八等”)

 

5、四端:这是孟子哲学的核心“性善论”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一种基本的道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与生俱来,就像有四肢一样,人人相同。)

 

二、填空题(10分,每题2分):

 

1.《仪礼》原来叫《礼》,汉朝人叫《士礼》。

2.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的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  )。

3.魏晋时所谓的“三玄”指《周易》、《老子》、《庄子》三部书。

4.《尚书》这一书名是(    )代今文家提出的。

5.《周礼》又名《 周官 》。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易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有哪些说法?

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的过程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三古”也就是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所谓“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这三个圣人。

  伏羲,又名宓羲、包牺、庖牺等,,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伏羲的形象在传说中大多是人头蛇身。在《易传》中就已经说他创造了八卦,后来的学者就认为八卦的符号是由他创立的,在他统治的时代,《周易》只有八个符号,没有任何文字,有人把他创立的这种《周易》称之为先天易学。

  周文王是周族的首领,姬姓名昌。他因为反对殷纣王而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内),他把伏羲的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加上卦爻辞,因此史书称文王作《周易》,这种说法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了记载。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按照传统的说法,《易传》是他晚年创作的。

(以上的说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没有历史文物证据。而关于文王演六十四卦与作卦爻辞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在《周易》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关于重叠八卦而演化出六十四卦,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如王弼认为是伏羲,郑玄认为是神农,孙盛则认为是大禹。)

总之,传统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并不可靠,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周易》绝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周易》的卦爻辞应该是当初的占卜术士的经验积累,由几代贞人术士递相编撰而成的。《周易》中的经较为广泛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研究西周社会、历史、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语言等问题的宝贵材料。

 

2、《礼记》的性质是什么?其中《大学》篇的主要纲目是什么?

“记”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补充,《礼记》是对《礼》(即《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旨在阐述制礼的精神以及各种礼仪的意义,宣扬儒家的礼治主义。《礼记》的这种思想与精神为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采纳,用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以达到“长治久安”。

《大学》是记“博学可以为政”之篇,其倡导广博地学习并通过不懈地努力而致于“为政”。宋代的宋熹在他作的《大学章句》中,将此篇分为“经”与“传”两部分,认为前两节是阐述“大学”之道,是曾子所述的孔子之言;而后诸节皆为传,是曾子的门人所记曾子对孔子之言的解释。此说并无定论,但朱熹将《大学》和《中庸》并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乃是将此篇尊崇至极,所以《大学》为其后历代学者所重视。

 大学之道,是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这便是“大学”所要致力于心治至德至善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切,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明德”于天下,即怀有远大志向的政治抱负。儒家据此提出八条目来明确人生所应具有的远大志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我身修而后齐家,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夫都做好了,家庭和睦,值得人们效法,而后民众以之为典范,才可以教育国人。

 

四、论述题(25分):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德是将周公以来礼乐文化的内在根源完全归结为“仁”,使“仁”成为礼乐的核心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强调“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主要有:

      1.血缘基础

 孔子讲“仁”释“礼”互相关联,“礼”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源于氏族统治的仪式体系,要求维护、恢复这套体系,则是“仁”的根本目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孔子将“孝”、“弟”()作为“仁”的基础,以“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进而将其扩展为人道主义,使之在自己的“仁”学史上具有普遍、长久的社会性含义及作用,其几经曲折,使“仁”字的含义广泛、灵活。

      2.心理原则

 “礼”原为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习惯法规、仪式、礼节、巫术。包括“入则孝,出则弟”等等,作为礼仪,原无复杂道理。如为孔、孟强调的“天下之通丧”——“三年之丧”,其由来久远、规定后人遵守实行的传统礼仪,孔子将传统礼制中的“三年之丧”径直与亲情相结合,使“礼”的基础植根于心灵深处,将血缘系统的“礼”定为“孝悌”,并将其植根于日常亲子的温情相爱中,经过如上转化改造,将“礼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顺理成章地变为人心内在的要求,将原先僵硬的强制规矩,升华为生活中的自觉理念

      3.人道主义

 “仁德”思想即具有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即依据血缘宗法的基础,扩展氏族、部落成员间既有严格等级秩序,又具备某种“博爱”的人道关系。这是孔子仁学外在方面的表现。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汎爱众而亲仁”、“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论述,即表明其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精神,反对残暴的压迫和剥削。

      4.个体人格

 “仁”突出在内在精神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方面,则是个体人格,这也是孔子一贯坚持的至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当时礼坏乐崩,孔子用心理原则的“仁”解说“礼”,实则将复兴“周礼”的任务要求迳交给当时贵族的个体成员,要求他们主动、自觉、积极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以之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

 

五、标点并翻译下文(25分):

(文公)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卿不书,失其所也。夏四月癸亥,葬声姜。有齐难,是以缓。齐侯伐我北鄙,襄仲请盟,六月盟于穀。

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与会,齐难故也。书曰:“诸侯”,无功也。

 

译文:

(文公)十七年春天,晋国荀林父、卫国孔达、陈国公孙宁、郑国石楚攻打宋国。讨辞说:“为什么你们杀死?”最后还是立了宋文公各自回国。《春秋》(只写哪国人)没有记载卿的姓名,这是由于他们对事情处理不当的缘故。夏季四月癸亥月,安葬(文公的母亲)声姜。因为有齐国造成的祸难,所以延缓了葬期。齐侯攻打我国北疆,襄仲请求同齐国结盟。六月,鲁、齐两国在穀地结盟。

晋侯在晋地黄父举行阅兵活动,于是再次在郑地扈会合诸侯,这是为了平定宋国的乱事。文公没有参加这次诸侯之会,是因为有齐国攻打鲁国边境造成的祸难的缘故。《春秋》记载说“诸侯”(而不记国名和诸侯名),这是讽刺晋国平定宋乱没有取得成功的缘故。

 

 

 

 

 

 

 录入:2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