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课程梯队

[日期:2011-04-19   来源:  作者:   ]

 党怀兴196210月生,陕西省合阳县人。19799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7月毕业,同年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67月毕业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09月—20037月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攻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训诂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字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特约审读员、陕西省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经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

 周淑萍,女,四川蓬溪人。1964年生,1982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即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留校至今。 2001年考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孔子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经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十三经辞典》孟子卷的编写,任该卷主编;合著《十三经导读》、《十三经辞典》(孝经分卷)、《古汉语字典》等;在《史学理论研究》、《孔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项。

郭迎春,女,山东宁津人。1962年生。19967月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经学方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20019月考取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事我国著名学者、古典文献学专家项楚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佛教文献,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省辞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经学、宗教文化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参加《十三经辞典》(礼记分卷)、《古汉语字典》等编写工作,著有《十三经导读·礼记导读》,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儒家礼乐文化、佛教文献、儒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等方面的论文多篇,常年开设全校公选课、文学院本科选修课、研究生学位课,讲授《十三经导读》(又名《经学概论》)。

    白玉林197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后即在中文系词典编写组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的编写,并先后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经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1994年被批准为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至2004先后担任辞书编纂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文学院副院长。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陕西省辞书学会理事。任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辞书规划项目《十三经辞典》常务副主编,合著《十三经导读》、《古汉语字典》等。

韩星,1960年生,西北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宗教中心儒学-儒教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孔子2000学术网站顾问、《原道》学术委员、《原道》文丛编委、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韩文化交流丛书编委、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常务会长等。

 迟铎1938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任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陕西省辞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汉语史、辞书编纂学、古典文献学的研究。

    何如月,陕西洛南人,1968年生。 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2-1995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师从黄永年先生专攻历史文献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留校后,在文学院辞书编纂研究所工作,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项目《十三经辞典》的编纂和研究,同时承担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03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辞书研究》、《求索》、《考古与文物》、《文史知识》、《唐都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项目4项,出版论著、工具书6部。

    李孝仓,男,19661月生。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毕业,陕西师大文学院讲师,中国辞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汉语史、辞书编纂学教学与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春秋左传卷》对复音组合中词与非词的处理,辞书研究20006期,《汉语大词典》语词释义、举证商兑,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3期, 《古代汉语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月(参编),《十三经辞典》(论语 孟子 春秋穀梁传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1月(参编), 《常用古汉语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0月(合编)。

 

     教学队伍中课程负责人由党怀兴教授担当,主讲教师共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8人,其中博士5人,占50%,硕士以上学位8人,占80%;硕博士均有不同学校的学习经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知名高校;年龄主要在四十多岁;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梯队结构合理,还聘有两名老教授组成教学团队,学科及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思想史、经学、历史等诸多方向,近年来在上述领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并主持相关的学术研究课题。

 

1.课程负责人组织参与国家辞书规划项目《十三经辞典》编写的同志形成教材编写课题组,研究《十三经导读》课程教材建设问题,申报了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十三经导读教材建设》(2005-2006年),经过认真研究,在总结《十三经辞典》的编纂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大胆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出了高水平的《十三经导读》教材,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2.学习并研究古代经学问题,必须涉及古典文献学的一系列知识,否则无法深入,课程负责人申请承担了“陕西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编写任务,编写出了与《十三经导读》教材相配套的教材,并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     3.如何整体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课程负责人承担了“第三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问题,从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到课外学习实践等方面全面规划,寻找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良好途径。
  •     4.课程负责人承担的“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免费师范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研究》,整体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是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这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十三经导读》正是着眼于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十三经》,在研习中接收教育,提高文化素养。以《十三经导读》为试点,逐步开设系列经典导读课程,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     5,党怀兴教授参与的《陕西省高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省级)重在解决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等问题。经过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加强中文专业学生经典著作的研习,是奠定专业基础的根本,也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文各学科专业问题的基础。因此,课题组将《十三经导读》列为中文各专业的必修课,在研究生层面列为学位课,在主讲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养成研习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6.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研读经典。其一、我们结合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问题,让学生寻找存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十三经》词语,学生学习兴趣
  • 大增,一些学生写出了《源于< 周易>的成语》、《日常所见易图例析》、《见于< 论语>中的日常用语》等文章;其二、将古代诗文吟唱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吟唱中增加学习经典的兴趣,同时,我们还邀请著名国学大师为学生作有关古文吟唱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其三、利用陕西以及我校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参观,让学生了解《十三经》的演变与传承,增加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
  •     7.利用教务处、图书馆专家导引室,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探讨儒家经典问题,形成研习经典的良好氛围。
  •               
         大学生背诵古诗文三百篇                           古典文献论丛书            

                

  • 中国古典文献学封面                                大家精要

     

        将培养青年教师放在首位,鼓励他们攻读学位。近三年来,几位教师陆续从外校学成回来,在古典文献学、思想史专业(学科)取得成绩;鼓励他们承担本科教学工作,陆续开讲经学课程,在图书馆专家导引室开设十三经导读讲座,几年来,全校范围内接受“十三经导读”(又名《经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学生已达二千多人。由几位老师在图书馆开设的《十三经》导读讲座(录像光盘挂在校内网上)引起校内外青年学生广泛的关注,讲座成效显著。

  •  

     

     

     

     

     

     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