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23日晚上七点整,著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李如龙先生在文学院多媒体教室作了两场题为“秦晋方言及其比较研究”、“汉语词汇的衍伸和词汇系统的构成”的精彩学术报告。两场报告分别由邢向东教授和胡安顺教授主持并点评。
首场报告由三大部分组成。首先,李先生扼要地介绍了秦晋方言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点,指出了秦晋方言的许多共同点,号召大家进一步加强秦晋方言的研究力度,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第二部分为秦晋方言与上古汉语的比较。李先生通过对秦晋方言的考察,支持“上古有复辅音”说,汉语是从无声调到有声调,先以舒促到平仄,再分长短,短平为上,长入为去。他同时还提出,秦晋方言的因音造词与前上古一脉相承,双声叠韵与叠音词在诗经时代占25%,后因语素语义合成造词法而递减。第三部分为秦晋方言与汉藏系语言的比较。他总结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汉藏系语言的研究成果,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找出了许多共同规律。他告诫大家,绝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应走出甲骨文,凭历史比较法来深入研究早期汉语。
第二场报告着眼于古今南北的词汇研究。李先生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将整个汉语的古今词汇形象地比作为一个陀螺,陀螺的底部由下往上依次为核心词、单音词、单音语素,铁尖为核心词,整个词汇系统围绕着核心词旋转;陀螺的中部从右往左依次为译音词、拟音词、连绵词、音缀词、实义合成词、虚义派生词、修辞转化词,音缀词以右为因音造词法,左侧为因义造词法;陀螺的上表面为句词,即陀螺理论。李先生以汉语词汇的发展史为中心,联系方言、藏缅语族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提出以下要点:一、单音词占优势,自古至今是汉语词汇的核心;二、现代汉语的基础是双音词,在绝对数量上占优势,绝大部分双音词用单音词的成分构成;三、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大量词是用实义合成造成的;四、汉语以字义为单位组合而成,可根据需要灵活拆分;五、词汇的发展推动语音的发展;六、形音义中,形是最稳定的,音是模糊的,义是最重要的;七、汉语是语素合成词,应以词汇研究为中心,语音的多种变化都落实在词汇上,语法研究应与词汇研究相结合;八、对外汉语教学应注重词汇,特别是基本词汇。
李先生广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振奋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面对大家的提问,他更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李先生精彩的报告赢得了阵阵掌声,整场报告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李如龙先生,1936 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1957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留校执教,任中文系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语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80年代以来任中国语言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国际客家学会理事。90年代以来,先后被汕头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并多次出国、出境讲学。1997年起任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先生主要从事闽语、客赣语的调查和比较研究,东南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 兼及汉语音韵学、地名学、词汇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理论、语文教育和语言政策等的研究。四十多年来,李先生先后共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合计2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