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春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通过对“奠”字字形的分析,考察《礼记》等经书“奠”的意义,本文认为“奠”字反映了古代礼制中的“祭奠”丧礼和奠币于先师先圣之礼,并成为“奠”之主要含义。
[关键词]:奠 祭奠 奠币
“奠”,甲骨文已见初形,从乙6583看其字形,更像是一尊酒器。在铭文中,奠已完全具备现在的字形,一尊酒器(酋)下增加了器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其列入丌部:“奠,置祭也。从酋。酋,酒也。下,其丌也。”“奠”的主要意义,就是与“祭”有着密切联系。
一、祭奠 汉刘熙《释名·释丧制》曰:“丧祭曰奠。奠,停也,言停久也。”奠,是祭的一种,即祭奠,属丧祭。孔子就因 “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而断言“予殆将死也”。(《檀弓上》)
这种丧祭礼规是怎样的?曾子曰:“始死之奠,其余阁也与。”(《檀弓上》)人刚死,要将死者生前所吃剩的放在柜厨里的食物陈设而祭,因将祭品置于地而称奠。《仪礼·士丧礼》更具体地记载了这种丧礼:始死,“奠脯醢、醴酒。升自阼阶,奠于尸东”。祭奠死者用脯(干肉)醢(鱼肉等做成的酱类)等,持这些祭品的人从东边台阶走上堂来,把祭品放在死者的东边。《士丧礼》还有“小敛之奠设于尸东”,“大殓奠于堂(郑注堂当云室)”,明确祭奠之位。《礼记·杂记上》通过孔子弟子有子的话,也证明了祭奠之祭品:“丧奠,脯醢而已。”子游也曾言:“始死,脯醢之奠。”(《檀弓下》)
由于祭奠礼是在埋葬死者之前进行,因而其间随着丧期时日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祭奠礼仪。因进献饮食而称之为馈奠之礼,即馈奠。曾子就曾经问孔子,若服有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曾子问》)
祭奠又有朝夕奠之礼。亲人死后,丧主每日要行朝夕哭之礼。哭毕要在朝夕哭位行祭奠,故称朝奠、夕奠。如诸侯薨,“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妇人们)皆哭,不踊(跳踊),尽一哀,反位,遂朝奠”(《曾子问》)。并规定:“朝奠日出,夕奠逮日(太阳未落时)。”(《檀弓上》)
祭奠还有朔奠之礼。在始死至未葬之前,如遇有朔(初一)望(十五),按古人的传统朔望日祭奠礼也须隆重:“朔月(每月初一),奠用特豚(一只小猪)鱼腊(干),陈三鼎如初(陈放三只鼎和大敛时一样)。” “有荐新,如朔奠。”(《檀弓上》)若有新产果蔬或五谷,要将其进献给死者以祭奠,称之为荐新礼,同朔奠一样隆重,而非同平常只是脯醢之奠而已。这种不同于常的隆重祭奠又称为殷奠(殷,盛也)。行殷奠之礼,大夫朔望均行,士则“月半(每月十五)不殷奠”(《仪礼·士丧礼》),仅有朔日而已。如果国君前往吊唁大夫、士,丧者之家也应行殷奠之礼,以示隆重:“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派人前去通告),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 “若君不戒而往,不具殷奠,君退必奠。”(《丧大记》)
以上所证,可言“奠”作为丧祭之礼在古代礼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以进献饮食与死者而祭则凸显出古代丧礼中“事死者如事生”的思想,也反映了古人制定丧礼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奠”直到现代仍然在相当的程度上保留了这种意义。
二、奠币 “奠”之祭的意义在古代绝不仅仅指丧祭之礼,它还明指另一种祭礼,即进献币帛于神祖而祈福。《礼记·王制》载,天子将要出征,先祭上帝、祖先、社神,出征抓获了有罪之人回来,则“释奠于学(大学),以讯馘告(把所俘虏和杀死的敌人数向神祖报告)” 。
郑玄注“释奠”曰:“释菜,奠币,礼先师也。”《文王世子》也言:“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谓开始建立学校,在新制成的礼乐之器上涂牲血以示功成之后,要用币帛进献告祭先圣、先师,还要行释菜礼。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月令》)。郑玄注《周礼·大胥职》时称“释菜”之“菜”为“蘋藻”之属。
释菜奠币而祭,在古代作为祭礼之一应该是令人深信不疑的。《诗·国风·召南》中《采蘋》也记录了这种祭礼的内容:“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其齐季女。”女子要出嫁了,在南山溪涧旁、在河沟流水边采撷了蘋藻,恭敬虔诚的待嫁少女在宗庙主祭,把出嫁的大事告祭自己的先祖。币,即幣,《说文·巾部》曰:“幣,帛也。”郑玄时,已认为释菜礼轻,大概当时所保留下来的释菜礼已是无法窥其全貌了。但“奠币”礼的信息较之则要略为多一些。《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曾子问》中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庙),奠于祢(父庙)。”“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郑玄认为,“牲”当为“制”字之误。“制币”,一丈八尺。同一篇中,又记孔子言:“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更是说明古代有奠币而祭之礼。
诸侯朝见天子、诸侯相见、颁爵赏功行奠币礼,行礼之所乃祖庙、祢庙。如诸侯朝见天子,要穿著礼服,戴冕在天子的父庙中行奠币礼:“侯氏服冕,释币于祢。”(《仪礼·觐礼》)《左传》载:庄公二十四年秋,“哀姜至,(鲁)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虞也’。”此宗妇行奠币礼而坏男女之别因而遭到批评,另一面也证明诸侯相见,要行奠币礼。古时明君颁赐爵禄给有功之人,获得赏赐的人行完礼后接受策书,回家要在宗庙中行奠币礼:“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祭统》)
此外,奠币礼还用于祭奉先圣先师。凡开始建立学校,以及每年春季甚或秋冬之时,均要行此礼。“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均见《文王世子》)先圣即为孔子,先师乃谓教授《诗》、《书》、《礼》、《乐》的先代诸位有德之师。
毋庸置疑,“奠”之祭礼在古代曾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内容,即丧礼中祭奉死者的祭奠礼以及在宗庙或在学祭奉先祖、先圣、先师的奠币礼。
注:1文中所引篇名者均出自《礼记》。
2文中所引用的《十三经》经文书证只出篇目(不再标注页码)。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