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况
课程介绍 教学团队 课程主持人 授课视频

资源搜索

通知公告

《尔雅》中的被释词语

[日期:2009-05-12   来源:《广州大学学报》  作者:李 煜   ]

一、《尔雅》被释词语的确定

要确定《尔雅》中的被释词语,看似简单,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经过研究,我们注意到,要确定《尔雅》中的被释词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字与词的关系问题,一是被释词语的位置问题。

《尔雅》的编纂成书,基本上是蒐辑汇集故训材料而成,编纂者并没有十分明确的以词为训释对象的观念,而主要是一种字本位的观念,所以在《尔雅》中便存在着字与词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这主要存在于前三篇的《释诂》、《释言》之中。

在《释诂》、《释言》中,被释词语的字词关系,又有着形式与实质两方面的问题。

所谓形式方面的问题,是指字的单位与词的单位的非一致性。如《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被释字是12,但以词为单位则是11,其中“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10个字,也就是10个单音词;但“輿”二字则为一词,是个双音节的联绵词。总的来看,在《释诂》中,被训释的主要是单音词,只有极少数是双音词; 在《释言》中,被训释的几乎都是单音词;在《释训》中,被训释的主要是双音词,只有少数是单音词或多字语句。自清代以来至现在,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尔雅》前三篇被释词语的字词关系已经非常清楚,疑莫能明之处不复存在。所以,形式方面的问题兹不赘述。

所谓实质方面的问题,是指字的性质与词的性质的非一致性。当然,从大多数情况来看,在《尔雅》前三篇中,字的性质与词的性质是一致的。所谓“字的性质与词的性质一致”[ 1 ]32 ,是指无论在同一条目中还是在不同条目中,训释的对象如果是不同的字,那就是不同的词。但在字的性质与词的性质的非一致性方面,情况却相当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同字同训而义近,实为一词

:“密,静也”、“密,靜也”。(《释诂》)

这种情况只在《释诂》中出现一次, 被训字“密”二见,均训为“静也”。第一见出现在“、溢、蟄、慎、貉、謐、、密、寧,靜也”条目中,第二见出现在“密、康,靜也”条目中。这二条虽然都是训为“静”,但通过被训字的通常用法细细寻究仍可加以区别:先不管“密”字,前一条被训为“静”的其他诸字,都是用来形容客观环境的寂静、安静的,而后一条被训为“静”的“康”字,则是用来形容主观内心的安乐、安宁的。安乐、安宁与寂静、安静意义相近、相因,所以,这二条中的“密”字实为一词。

()同字异训而同义(包括义近) ,实为一词。

:

: “畀,赐也”、“畀,予也”。

: “台,我也”、“台,予也”。

: “永,远也”、“永,遐也”、“永,长也”。

: “卒,尽也”、“卒,已也”、“卒,终也”、“卒,死也”。

(以上《释诂》)

: “贸, 也”、“贸,买也”。

: “舫,舟也”、“舫, 也”。

: “爽,差也”、“爽,忒也”。

(以上《释言》)

()同字异训而义相引申,实为一词。如:

: “元,始也”、“元,首也”。

: “裒,多也”、“裒,聚也”。

: “刘,克也”、“刘,杀也”。

: “就,终也”、“就,成也”。

: “安,定也”、“安,止也”、“安,坐也”。

: “崇,高也”、“崇,重也”、“崇,充也”。

: “绩,事也”、“绩,业也”、“绩,功也”、

“绩,成也”。

(以上《释诂》)

: “潜,深也”、“潜,测也”。

: “髦,俊也”、“髦,选也”。

: “济,成也”、“济,渡也”、“济,益也”。

: “将,齐也”、“将,送也”、“将,资也”。

(以上《释言》)

()异字(包括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

训或异训而义近(包括义相引申) ,实为一词。如:

 () : “ ,聚也”、“鸠,聚也”。

() : “陟,升也”、“骘,升也”。

() : ,是也”、“时,是也”。

() : “穀,善也”、“彀,善也”。

() : “谟,谋也”、“漠,谋也”。

() : “务,强也”、“骛,强也”。

 () : “ ,进也”、“蒸,祭也”。

() : ,劳也”、“来,勤也”。

() : “协,服也”、“协,和也”、“勰,和也”。

() : “怿,乐也”、“怿,服也”、“释,服也”。

(公、攻) : “功, 胜也”、“功, 成也”、“公,事也”、“攻,善也”。

(以上《释诂》)

() : “揆,度也”、“葵,揆也”。

() : ,纛也”、“纛,翳也”。

() : “逮,及也”、“迨,及也”、“逮,沓也”。

(以上《释言》)

同字异训而词性不同;同字异训而义异,且义非引申,或义相远隔,词性已变者,均作不同词看待。如:“公,君也”与“公,事也”;“侯,君也”与“侯,乃也”;“令,告也”与“令,善也”;“昏,代也”与“昏, +也”;h ,近也”与“h ,危也”;“謨,谋也”与“謨,伪也”;“廢,大也”与“廢,舍也”;“甫,大也”与“甫,我也”;“那,多也”与“那,於也”;“之,往也”与“之,间也”(以上《释诂》) ; “干,  也”与“干,求也”;“流,求也”与“流,覃也”;“齊,中也”与“齊,壯也”; “庶,侈也。”与“庶, 幸也”;, 也”与“, 騅也”;“襄,除也”与“襄,駕也”;“休,戾也”与“休,   也”;,蓋也”与“,同也”;“猷,可也”与“猷,若也”;“畛,殄也”与“畛,致也”;“振,古也”与“振,訊也”;“鞫,窮也”与“鞠, 稚也”、“鞠, 生也”(以上《释言》)

在《释训》中,还有一个被释词语的确定问题。这是指有些条目看似词组或语句,其实是训释一个词:“有客宿宿:言再宿也”,这是训释“宿宿”;“有客信信:言四宿也”,这是训释“信信”;“之子者,是子也”,这是训释指示代词“之”;“徒御不驚,輦者也”,这是训释复合词“徒御”。

被释词语的位置问题,是指在训释条目中,被训释的词语究竟是哪一个,有时不容易识别出来。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后十六篇之中。在后十六篇中,被释词语的位置问题每因术语的不同和使用情况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是《尔雅》之成书非出自一人之手,使用训释术语有时用法并不一致,加上训释条例的多样性,所以便产生了何者是被释词语、何者是训释词语有时不容易识辨的情况。

对后十六篇中的被释词语,在一般情况下,根据条例的使用规律和训诂学、辞书学的“以易知释难知”、“以通俗词语释生僻词语”、“以今语释古语”[ 2 ]54等原则,都不难确定。少数特殊情况,则需有所斟酌。例如,《释木》篇用以解释的主要训释条例是“ ×, ×”,被训释词在前,训释语在后,如“木瓜”、“休,无实李”、“桧,柏叶松身”。但“句如羽,乔”、“槐、棘丑, 乔”、“桑、柳丑, 条”、“椒、 丑,”、“桃、李丑,核”、“木相磨,  ”六条其被训释词“乔”、“条”、“”、“核”、“ ”在后,而在前的“句如雨”、“桑、柳丑”、“木相磨”等则为训释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常用词,像“父、母、夫、妻、妾、子、女”这些常用的基本词汇,《释亲》篇都没有作为被释词加以搜辑和训释。这一方面说明了《尔雅》的成书主要是汇集故训,训诂家对古书中“父、母、夫、妻、妾、子、女”这一类易知易晓的常用词一般不作训释,所以《尔雅》也就没有其条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尔雅》作为一部最原始的百科性辞书,其成书并非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过程。

 

二、《尔雅》被释词语的统计

()前三篇被释词语的数字

根据“同字同训,实为一词”、“同字异训而同义(包括义近) ,实为一词”、“同字异训而义相引申,实为一词”、“异字(包括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同训或异训而义近(包括义相引申) ,实为一词”、“同字异训而词性不同;同字异训而义异,且义非引申,或义相远隔,词性已变者,均作不同词看待”[ 3 ]34等原则,以词为单位,我们对《尔雅》各篇中的被释词语的数量(因限于篇幅,具体词语此文不一一列出)统计的结果如下:

《释诂》:单音词717、双音词23,共计740。《释言》:单音词344、双音词3,共计347

《释训》:单音词27、双音词155、双音词组5、四字短语7、句子1,共计195

()后十六篇被释词语的数字

《释亲》:单音词33、双音词38、三音词10、四音词17,共计98。《释器》: 单音词129 (“卣”二见,“琢”二见, 分别按一词计) , 双音词1, 共计130。《释乐》:共计36,均为单音词。《释天》:单音词71(“载”、“柳”、“绎”、“狩”四字均二见,分别按一词计) ,双音词66 (“大辰”二见,按一词计) ,三音词4,四音词3,语句2 ,共计146。《释地》: 单音词23(“隰”、“原”均二见,按一词计) ,双音词40,三音词7,共计70。《释丘》:单音词12 (“岸”二见,按一词计) ,双音词32 (“敦丘”、“宛丘”二见,分别按一词计) ,三音词2,共计46。《释山》:单音词39,双音词11,共计50。《释水》: 单音词41 (“沱”、“揭”、“厉”皆二见,分别按一词计) ,双音词18, 共计59。《释草》: 单音词213 (“的”、“”、“蒙”、“華”皆三见,分别按一词计) ,双音词37,三音词1,四音词组1,共计实为252。《释木》:单音词100 (“乔”五见,“茂”二见,分别按一词计) ,双音词16,三音词1,共计117。《释虫》:单音词42 (“蝎”二见,按一词计) ,双音词37,三音词2,双音词组5,共计86。《释鱼》:单音词60 ,双音词23,共计83。《释鸟》: 单音词65, 双音词46 (“桑”、“倉庚”皆二见,分别按一词计) ,三音词组5,共计116。《释兽》: 单音词82 (“狼”二见,按一词计) ,双音词26,三音词组1,五音词组1,共计实为110。《释畜》:单音词76,双音词23,三音词1、四字句1,共计101

总括起来,我们得出以下四条结论:

1.《尔雅》全书被释词语总计2 877 (以往学者们都说《尔雅》汇集了4 000多个词语,是将训释词与被释词语混为一谈了) 。其中单音词2 191,占被释词语总数的76. 156%;多音词657,22. 836%;词组与句子共29,1.008%

2. 前三篇被释词语(普通词语)共计1 282,占全书被释词语总数的44. 56%;后十六篇被释词语(百科词语) 共计1 595,占全书被释词语总数的55.44%

3. 前三篇被释词语(普通词语)中单音词共计1088,占前三篇被释词语总数的84.867%;多音词(均为双音词)181,14.119%; 词组与句子共13,1.0148%。后十六篇被释词语(百科词语)中单音词共计1103,占后十六篇被释词语总数的69.154%;多音词共476,29.843%;词组与句子共16,1.003%

4. 全书被释词语的多音词中双音词共计609,占多音词总数的92.69%

【参考文献】

[ 1 ]  顾廷龙, 王世伟. 尔雅导读[M ]. 成都: 巴蜀书社,1990.

[ 2 ]  管锡华. 尔雅研究[M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6.

[ 3 ]  徐朝华. 尔雅今注·序[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录入: